方言里的烟火气 文旅中的新热潮
日期:2025-11-18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刘妍言

演员在讲脱口秀。

观众等待开场。

11月12日19时,在西安南大街中大国际三楼的“唐蒜铺子”脱口秀俱乐部,一方不大的舞台,几排座椅,却坐满了来自天南地北的观众。台上,演员小黑手持话筒,用宝鸡眉县的西府方言讲着身边趣事,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从2017年热播的《吐槽大会》走红至今,脱口秀走过了从线上破圈到线下扎根的7年。而像“唐蒜铺子”这样的陕西本土俱乐部,正用方言与地域文化为脱口秀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它从一种喜剧形式,升级为城市文旅的“软名片”。

“陕味”脱口秀,从好笑到有味

“你有没有发现,陕西人说话就像在演秦腔?”小黑一开口,那股浓郁的陕味儿就迅速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方言脱口秀的魅力,正在于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情绪与幽默感——一个语气词、一个地名的发音,都可能成为笑点催化剂。

“不过,方言脱口秀也有它的局限性。”小黑坦言,外地观众可能因为不熟悉本地地名或俗语而错过笑点。“比如我说‘你赶紧回三兆吧’,西安人都懂,外地人可能就一脸懵。”但也正是这种隔阂,反而让外地观众感到新奇,反而更想去了解这个地方到底有什么故事。

来自榆林的脱口秀演员“二师兄”拥有两份职业,白天在一家软件公司做程序员,下班后讲脱口秀。“因为陕北话自带流量,有时候刚一张嘴,观众就开始笑。”他说,不管是因为内容还是口音,只要观众收获了快乐,就算达到目的。

如何让段子从“好笑”升级为“爆笑”?小黑认为关键在于“情绪点放大”和“意料之外”。“唐蒜铺子”创始人啸雷则认为,要有观点和懂喜剧逻辑,即演员得知道什么是铺垫、什么是反转。“观点是脱口秀的灵魂,技巧是实现笑声的路径。”他说。

从二三十元一张票,到如今八十多元仍一票难求,“唐蒜铺子”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破冰”到“破圈”的蜕变。仅2024年,演出超600场,上座率超90%,观众约15万人次。“陕味”脱口秀,正从地方小舞台,走向更广阔的文化市场。

全民喜剧派对,每个人都是“梗中人”

“你哪儿人?”“我是广西的。”“哟,老表来了!”——演员一句即兴互动,场子立刻热了起来。事实上,在脱口秀现场,观众不仅是听段子的人,更是成就段子的人。

“零距离”的互动体验,正是线下脱口秀最吸引人的地方。演员将话筒对准观众,问他们的职业、家乡、感情故事等,随时把对话变成新梗。“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话筒会不会递到你面前,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全场的‘爆点’,全程都蛮期待。”95后观众江一天说。

啸雷从电台主持人转型做脱口秀,深知互动的重要性,“段子讲得再溜,观众不接茬,场子就‘凉了’。年轻人对各种营销套路门儿清,只有真诚的内容才能打动他们。”啸雷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进行内容升级与形式创新,更好传递陕西人文特色。

如今,走进脱口秀剧场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型社交仪式。有人下班后来说一段,释放压力;有人约上三五好友去看一场,边笑边聊。线上关于某些话题的讨论固然热闹,但线下脱口秀则让人人都有机会站上舞台成为“主角”。

脱口秀成为文旅热潮催化剂

“来西安旅游,除了看兵马俑、爬城墙,还要听一场‘陕味’脱口秀。”11月14日,来自四川的游客小陈告诉记者。她的安排不是个例,越来越多游客把“听一场陕西方言脱口秀”列入旅行清单。

对此,啸雷感受深刻。“十年前我刚讲脱口秀时,台下就几个人,现在周末场得加凳子。尤其到了节假日,一半以上是游客。”他说,很多人不是为了看景点而来,而是通过脱口秀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性格”。

记者打开购票平台,发现西安线下脱口秀演出剧场和场次众多,部分资深演员的专场票“售罄”是常态。西影厂、合生汇、民乐园、中贸广场……多个商圈与商业综合体也陆续进驻了脱口秀剧场。看完脱口秀逛商场——这种演艺产业的创新发展形成了文旅新热潮,吸引游客前往“打卡”。

与厚重的城墙、雄壮的兵马俑等景区相比,脱口秀用笑声传递一方水土的幽默与温度。游客小齐表示,在段子里听到钟楼、回民街、凉皮肉夹馍,听到陕西人的自嘲与豪爽,“感觉比网上更亲切和真实”。

采访手记

当“段子”在商场炸出满堂彩,当“陕味”脱口秀被列入旅行清单,这场始于方言、忠于生活的脱口秀热潮,早已超越了喜剧本身,通过“老瓶装新酒”的方式,成为解码城市文化、链接文旅融合的新钥匙。

我们应该看到,类似脱口秀这种“轻量级”的载体同样能释放巨大能量。脱口秀激活了城市夜经济与文旅消费新场景,市场的认可更印证了其力量。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地方方言、市井生活走上脱口秀舞台,让游客的文旅体验从“到此一游”升级为“深度共鸣”。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