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蜀道 “电”耀山河 ——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电气化运营50周年
日期:2025-07-03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7月1日10时43分,秦岭站站台上,6063次列车缓缓停靠,挑着山货的老人、进山纳凉的游客有序上下车。列车长向宝林查验车票时,脸上依旧挂着二十年如一日的温暖微笑——这趟“秦岭最美慢火车”驶过的,正是中国电气化铁路梦想的起点。

五十年前,国产“韶山”型电力机车首次牵引列车翻越秦岭天堑,宝成铁路电气化运营的序幕就此拉开。

开路:秦岭星火燎原神州

“脚登险岩手攀天,腰缠绳索空中悬。劈开凶山开路堑,填起沟谷当平原。”半个多世纪前,一位宝成铁路建设者用诗句记录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①铁路职工在线路上对接触网导线进行检测维修。(受访者供图)

②1975年7月1日宝成铁路电气化工程全线建成通车典礼。(资料图)

③旅客观看宝成铁路电气化运营50周年图片展。(受访者供图)

 

1958年,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段电气化改造启动,45公里线路要架55座桥、打49个隧道,13处陡坡超过30‰。原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副总工程师任双喜至今记得,没有经验就“摸着石头过河”。

在秦岭站宝成精神陈列馆里,陈列着这段历史的见证:中国第一台电气化铁路专用牵引变压器,第一台牵引变电所“四合一”集控台,第一套铁路成套通信设备和调度集中设备。宝成铁路建设摸索出30余项“全国第一”。

十七载攻坚,从宝凤段91公里“试验田”起步,中国电气化铁路实现了零的突破。

1975年7月1日,当电力机车呼啸越过秦岭站1314米海拔标牌,秦岭点燃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宣告中国铁路正式迈入电气化时代。

革新:电力牵引重塑山河

电气化带来的变革,首先体现在钢轨上的“力量蜕变”。退休司机董守廉清楚记得,蒸汽机车时代,3台机车合力才能拉920吨翻越秦岭;电气化后,单台电力机车就能牵引2400吨,年运输能力从400万吨跃升至1200万吨。

更深远的变革在人才与技术版图上铺开。宝鸡电力机务段成了中国电气化铁路的“黄埔军校”,1976年,高琨璞、胡学政、廖淑琴成为首批女电力机车司机,驾驶“韶山”机车穿梭秦岭;略阳供电段12名平均年龄22岁的女工组成“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在高压线上涂油刷漆,“下面列车飞驰,我们像在高空耍杂技”,原接触网工朱贵英的回忆里,满是巾帼豪情。

这条钢铁动脉很快成了沿线的“生命线”。任家湾站的装载机每天将百吨矿石送往四川,宝鸡石油钢管公司的产品通过它远销40国;6063次“慢火车”开设惠农车厢、通学车厢,向宝林看着村民们带着山货走出大山,“西成高铁通了,但这趟车不能停,它装着老乡们的日子”。从抢险救灾到“一带一路”物流,60多个车站如明珠串联起关中与巴蜀,印证着“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老话。

从宝鸡发端,中国电气化铁路开枝散叶。截至2024年底,全国电气化铁路里程逾12万公里,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昔日“铜条磨破手掌,木槌敲铁板做外壳”的手工时代,如今已迭代为智能巡检:观音山牵引变电所70余处摄像头15分钟即可完成设备巡检,数据实时回传分析——从“技术跟跑”到“体系领航”,半世纪创新回响激荡山河。

传承:大山深处的精神接力

翻开宝成铁路的历史,宝鸡到略阳200余公里的线路上一共伫立着3806个墓碑,有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的1000多名志愿军战士,有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600余名筑路民工。

随着宝成铁路修筑完成,筑路工们在铁路旁安家扎根,在人迹罕至的小站度过自己的一生。

上世纪50年代宝凤段电气化铁路建设初期,国外专家建议宝凤段采用3千伏直流牵引制。中国电气化铁路奠基人——曹建猷通过对各种电流制的技术状态与存在问题及经济效率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我国电气化铁道应采用2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制供电制式。1957年1月,2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制被列为国家标准,宝凤段也改用交流制重新设计。

科学严谨、敢于较真的工作态度,助力我国电气化铁路的高位发展。68年过去,我国电气化铁路2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制的供电制式始终没有改变。

老一辈宝成人“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创下了多个“最”和“第一”。观音山爆破是中国铁路修建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大爆破;成立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第一支机械作业队伍;培养了第一代机械操作技术队伍,运用了世界最先进的铁路电气化技术,锻炼、培养了一大批铁路、桥隧工程建设运营骨干。

回望宝成铁路星火初燃,再看今日光伏铁路、智能运维的科技画卷,从“技术跟跑”到“体系领航”,五十载光阴流转,从蒸汽机车的浓烟到“中国电”的绿色动能,从人拉肩扛到智能天眼,这条跨越半世纪的钢铁蜀道,始终以开拓者的雄姿,在时代轨道上奔向壮阔前程。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