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白工”的匠心传承
日期:2025-07-02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通讯员  李春浩

刚过小满,阳光正好。西安机车检修段主干道上,步调一致的一老一少有说有笑走向厂房。他们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机车检修段设备综合车间综合组的白继锋和白超师徒。

一份钻研,两位匠人

时针回拨到1985年12月,19岁的白继锋从老家富平坐车来到梅家坪机务段参加工作,成为一名机床工。入职培训时,他理论和实操都格外用心,教材上写满笔记,实操时挤在最前观察。新工多、机器少,实操课上手时间有限,他就用休息时间加练,手指磨疼、腿蹲酸麻是常事。凭着这股“钻”劲,他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优秀机床工,在此耕耘二十年。

2005年,白继锋原单位调整合并搬到宝鸡。之后,他收到调令,被调至新成立的西安机车检修段,任设备综合车间综合组工长。他把当年师傅的教导和自身的钻研态度都带到了新岗位。

又一批新工到来,白继锋负责对他们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其中,一个叫白超的小伙子格外突出。一次晚饭后,白继锋路过厂房,听到机床声,看到白超正对照书本和视频在车床旁练习操作。这身影让白继锋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

工歇时,白超拿着一个复杂的机床教学视频,请教白继锋能否做出视频里的小物件。难度着实不低,白继锋不忍打击年轻人的积极性,点拨了制作思路。没想到两天后,白超真的做出了那个大正方块套小旋转方块的精巧物件。白继锋把成品拿在手里,既惊喜又意外。

2018年,白超前往宝鸡机车检修厂参加培训,考取了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的资质,成为当年全段唯一一个通过考试的职工。十年深耕,他已成为车间拔尖的青年技术骨干。

师徒所处时代不同,学习方法不一,但这份“钻”的精神和劲头一脉相承。一个“钻”字,是成功的秘诀,也是情谊的纽带。

一对师徒,两代传承

初当师傅,白继锋也有忐忑。为了解年轻人想法,他常与90后的儿子谈心,工作中对新工多加爱护理解。“不懂尽管问,只要我知道一定教。”他带徒弟从不藏私,“毫不保留”是班组职工对他的普遍印象。

“师傅点拨一下就能豁然开朗,少走很多弯路。”白超满怀感激,“他教的是看家本领,没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白继锋深知,技术共享能提升班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让大家干得更舒心。

如果说无私品格是白继锋身上的宝藏,那他40年深厚的机床功底就是一座富矿。同样的技术,他车出的螺栓和螺丝表面更平整光滑。机床是熟练活,更是细心活,毫米级的精细度容不得丝毫失误。转速、进给量、刀具状态……无数次的摸索才成就这身炉火纯青的手艺。

2020年,白继锋主动退下工长职务,推荐白超接任,自己任副职帮助过渡。师徒领导关系调换,情谊却更深。

退居副职的白继锋,对徒弟的支持更甚。他常私下倾听白超的管理烦恼,指出不足,传授经验。“师傅从不干预我怎么干工长,但怎么和老职工、青工交流,怎么合理派活,他都分享经验让我思考。没有师傅,这个工长我很难干好。”白超动情地说。

白继锋的技术经验更是白超前行的向导。去年,班组承接工务段宿营车空调架安装任务。白超实地调查后设计出存放方案。白继锋认可徒弟的严谨,同时指出必须考虑车辆运行中的震动、户外作业强度及日后维修便捷性。白超茅塞顿开,优化方案后漂亮完成任务。

在两代“白工”的带领下,班组氛围融洽、技术过硬,用毫米不差的高质量部件,保障着机车“小伤小病进,健康痊愈出”。

一场缘分,两颗真心

师徒站在一起,让人感叹缘分奇妙:同样内向和善的性格,同样对机床的热爱,同样对技术的痴迷,同样姓白。

2015年,白继锋和白超一前一后来到新成立的西安机车检修段,进入同一班组。彼时,白继锋已在机床岗位奋战30年,准备散发老匠人的余晖;白超大学毕业,如初升朝阳,正待开启人生。命运的齿轮转动,两代“白工”的人生自此紧密咬合。

“白超刚来,我就觉得这小伙子和我性格相似,喜欢‘钻’,交给他的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时间长了,觉得和自己子女没两样,能为他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白继锋说。

“刚来就感觉白师傅亲切,不爱说话但干活认真踏实,和我父亲一样。很庆幸上班头十年能遇见这样的引路人。”白超说。

有一次安全生产维护时,班组的折弯机作为试点设备要进行清洗维护。设备高两米多,作业环境差有风险,白超暂未指派人。白继锋得知后,默默和另一位老师傅爬上设备清洗油污,寒冬里干得满头大汗。

白超赶到车间,看到此景,鼻子一酸,背过身去不让别人看见泪水。

白继锋说:“我干了四十年机床工,没做惊天动地的大贡献,现在看到白超在车间,心里比什么都踏实,过两年就能安心退休了。”

半生躬耕,问心无愧。十年栽树,匠心有人。

结束一天工作,白继锋回头看到车间内整理设备的白超,欣慰一笑,迈步走出大门。

责任编辑:王何军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