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以人为本”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延续性共同认知系统,是具备组织效能的群体意识形态,更是企业在应对环境挑战中培育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其具体分为符号层(外在载体)、制度层(约束规范)、观念层(核心灵魂)三个层次。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既是强国富民的根本路径,也是物质文明建设中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思想刚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现代企业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理念,推动企业文化的意识与实践深度统一。工会应聚焦企业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供给侧与需求侧文化服务的双向变革,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一线的工作机制,让职工在文化滋养中持续增强精神力量,实现从符号层认知到制度层认同、再到观念层内化的递进式转变,凝聚形成凝心聚力的共同价值理念,将工人阶级主力军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切实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
在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发展进程中凝结了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大胆实践的创业精神、不畏艰难的实干精神。这些精神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推动被动的文化自觉转化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产力,培育出大批爱岗敬业的劳模与工匠。随着社会进步与企业发展,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与分配的相对公平,促使劳动者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生产实践实现有机统一,形成内生性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不仅通过持续发展助推生产力提升,更在企业品牌文化塑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提升生产内驱力的核心,在于让劳动者在生产关系中切实取得获得感、幸福感与认同感。人力是消耗性资源,人才是增长性资本,实现从人力到人才资本的转化,根本在于价值认同。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指引下,平衡分配中的“对立”与“统一”,关键要健全劳动者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类要素的活力。工会应积极探索项目劳动竞赛考核分配机制,提高关键技术人才、劳模工匠的收入分配占比;对落地见效的创新成果给予专项奖励与资金支持,建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通过“传帮带”模式孵化高精尖人才;选树一线产业工人标兵,开展“首席职工”评选,为国家级、省部级荣誉获得者发放专项津贴,稳步实现人力向人才资本的转化。
完善项目一线服务配套设施,是凝聚职工认同的重要载体。在合理控制临建投入的前提下,应因地制宜建设便民服务站、爱心驿站、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配备代步自行车、充电站等实用设施,让文明工地充满温度。同时强化数字赋能,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智慧展厅打造优质文化内容,通过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让职工认可工会职能、深度认同企业文化。各单位应打破心理壁垒,推动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让场地设备“转”起来、工会服务“跟”上来、职工心情“好”起来,通过硬件设施的完善与高效使用,推动企业文化自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挥劳动精神的生产内驱力,需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树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想自觉。当前,部分基层职工仍难以便捷接触优质文化资源,文化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机制,让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理念通过优质文艺作品直抵人心,形成高度认同的文化自觉。工会应借助冬夏季慰问契机开展实地调研,建立职工文化需求征询与反馈机制,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模式,将高标准文艺节目送到生产一线,并联合省、市工会引入外部优质文化资源,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职工的文化获得感。
建筑行业当前面临发展瓶颈,亟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队伍建设突破困境。应建立健全文化意识形态责任体系,全面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一是加强基层文化岗位管理,构建集团、基层、项目三级文化运维机制;二是强化工会干部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业指导,提升队伍专业素养;三是充分发挥文艺小分队、宣讲团的作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四是建立半年期评估机制,将文化工作成效纳入先进集体评选标准,确保文化建设落地见效。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本质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文化的力量始终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企业发展的各方面。企业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必须坚守自身主体性。工会应将培育“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以市场为先满足顾客需求、以创新为源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工程,推动文化服务从“填压式”转向“订单式”,有效解决供给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矛盾。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持续扩大优质文化与服务供给,让新时代劳动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助推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徐铭悉)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