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涛:洒向人间都是爱
日期:2025-08-18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雷涛

  近日,老作家梦萌先生举办了“梦萌文学创作50周年座谈会”,意义深远,值得赞赏。在陕西,在古都咸阳,文学的追随者和无私奉献者还能为一位老作家,举办如此隆重的座谈会,说明陕西的文学根脉依然粗壮,良好的文学传统仍然在发酵,我们的文学队伍还依然挺拔。

  人常说,陕西人的最大的优点是老实,而最大的缺点是“太老实”。对“太老实”三个字,我的理解就是三个“不”:不愿离开故乡故土在外边闯荡;不愿与外界交流沟通或戏称为“闷骚”;不愿大胆、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优长和与众不同,太过谦逊和低调。我觉得,这种现象在文学界也存在。但梦萌老先生不是这样,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反叛精神”。具体说,就是挣脱了“太老实”的羁绊,表现出陕西人,尤其是陕西作家的不同性格与创造精神。梦萌老先生在文学实践上不但出道早,而且暮年时还在上海继续从事自己的神圣事业,并且取得新的艺术收获,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据我所知,在上海生活并在文学创作中收获颇丰的有陈仓、李春平、王晓云等人,而梦萌老先生是先行者,就凭这一点而言,先生是敢于和善于“吃螃蟹”之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品读老先生的作品,我总被一种爱的力量所打动、所冲击,从而倍增我对他作品的阅读快感。笼统地讲,他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展开来讲,他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爱华夏的历史与现实,爱身边的人和事,爱过往的经历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然,也爱家庭,爱子女。我常想,每个作家在创作时都有一股感情冲动,或悲愤,或激越,或惆怅,或迷茫。而梦萌老先生从年轻时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爱河》开始,到新近结集出版的《梦萌文集》和《诗角》,变的是切入生活的视角、描写对象和写作方式,不变的还是一个“爱”字。况且,如今已年届八旬的他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文学创作的劲头不减当年。梦萌老先生一生就是为爱而活。也因为爱,才有了他精彩的人生。

  梦萌老先生的50年文学创作经历给我们的启示多多。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为“文学陕军”的崛起,发挥了链接和助推作用。人们惯常把“文学陕军”挂在嘴上,也写在文字里,不少耀眼的文学代表人物也被颂扬,这当然是我们陕西人引以为豪的名片,也于我们深厚的历史文明、地域文化悠长相映衬。然而,这背后如果没有庞大的文学创作队伍作为基础,作为一种烘托,甚至作为一个幕僚团体,冒尖的人物是很难涌现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创作氛围。无疑,梦萌老先生是这个链接和助推团体的优秀代表之一。从这一点讲,他既是一名优秀作家,又是一位“无名英雄”。

  走出去进行省际间的文学交流,不但是文学自信的表现,也是互相学习与借鉴的好方式。梦萌老先生在这方面发挥着榜样的作用。北京聚集了一大批陕西文化人、文学人,并形成了一个不容小觑的文学现象,除了北京,陕西作家在外地安家、搞创作的就很少了。我特别欣赏老先生能以年迈之躯再闯文学“江湖”,到海派的中心地带——上海,开辟新天地。梦萌老先生不但在那里耕耘,而且和当地作家们能融为一体,又独树一帜,实属不易。

  梦萌老先生的写作态度和创作精神有启迪和昭示作用。为文学立命,甚至为文学殉道是陕西文学人的一种精神坐标。路遥、邹志安、王宝成、红柯等作家就是代表人物。我们并不提倡“殉道”,但执着的文学追求精神却是值得弘扬的。梦萌老先生以80岁的高龄,仍然把文学创作视为生命之托和精神之重,为之奋斗到底,这种态度和精神令人动容。当下的年轻文学人,应该向他学习,让这样的文学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文学和养生到底有无关联。梦萌老先生的经验已经作出了回答。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文学可以养人”。有人赞同,也有人认为这是给自己解困,甚至认为这句话是心灵鸡汤,可以欣赏,但无实用价值。在文学养生方面,梦萌老先生肯定有说不完的体味和经验。莫言曾经说过,文学没有什么用处,比起自然科学,如造飞机、火车、轮船,还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作显得很乏力。同时,他又说,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的灵魂,引导人们精神指向方面又产生着特殊作用。我是同意莫言后者的学术观点的。而他前面的观点只是随便调侃而已。

  纵观陕西文学队伍,从“新文化”运动到现在,多数作家是为了精神追求,即试图通过写作充实自己生存意义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给读者以精神愉悦。换句话说,好的文学作品首先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次才是教育和精神指向作用。

责任编辑:王何军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