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代省长袁纯清在大会上作了工作报告,对 “十五”期间全省科技工作做了回顾与总结。
首先,应当肯定的是在“十五”期间,科技进步和创新有了很多成果,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全省的经济发展。
科技支撑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十五”以来,陕西省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673亿元,年均增长11.5%。科学技术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由“九五”期末的37%提高到“十五”期末的42%。因此要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省各级党委、政府在决策中更加关注科技事业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注重依靠科技的力量,在公共财力中也更多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十五”期间,各级财政每年用于科技的直接投入由“十五”初的4亿元增加到去年的6.8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增加了1.7倍,达到4亿元。各级财政科技拨款的增幅达到了28.5%,超过了财政支出的增幅。2005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达到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5%,位居全国第二。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工作进展顺利,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已完成或基本完成企业化转制,产权制度改革正在推进中。转制科研院所依靠其科研优势,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均有提高,创新能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省政府设立了“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初步建成了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服务网、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网、实验动物及其实验信息服务网等服务网络;建立了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49家;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6家。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异军突起,已达12622家。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341亿元,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新增产值的贡献率达80%以上,综合发展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
颁布了《陕西省促进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创业投资业发展暂行规定》,10余家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先后落户陕西。成立了陕工研院、西北工研院,正在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使科研、军工成果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的解决取得明显进展。
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取得重大成果
全省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913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50项,居国际领先水平的16项,居国际先进水平的81项,居国内领先水平的111项。受理专利申请15666件,专利授权8388件,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国际与国内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西北工业大学的张立同院士、西北大学的舒德干教授分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科研攻关成效显著。开发了数控机床、轴流压缩机、宽带无线IP、高温超导材料、液晶材料、单晶炉等一批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以及一大批拥有自主版权,居国内先进水平的软件,加快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研开发还围绕社会发展需要,在生物芯片、人造皮肤、人血代用品、脂质体、帕金森病治疗新技术、煤层自燃火灾预测和防灭火技术、人工增雨雪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一线两带”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西安、宝鸡、杨凌3个国家级高新区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了其在“一线两带”建设中的技术指导、创业孵化和科技产业化基地示范作用,已经成为带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2005年关中高新产业开发带实现总产值1313亿元,同比增长32.5%;工业增加值326亿元,同比增长33.6%;上缴税费总额54.5亿元,同比增长2l.6%。其中西安高新区2005年在西安市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接近50%。关中星火产业带,建成国家级星火密集区3个,省星火密集区19个,加速了农村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培育了一批区域支柱产业和星火龙头骨干企业,建成绿色果品、高效设施农业等科技示范基地200多万亩。“十五”期间,陕西省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第一重要力量。
但是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优势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科技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中央在陕西省的科研院所、军工科技单位的科研和从业人员占了全省的近90%,仪器设备和投入研究与试验经费也占很大比重。客观上存在与地方结合不够紧密的结构性矛盾,加之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很多优势科技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许多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创新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
目前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仅三分之一,虽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14%,列全国第一,但绝大部分来自中央驻陕军工企业和科研单位。2005年,全省工业企业20年来累计申请专利5261件,仅占全省专利申请量的14.7%。2005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全省的39.9%,这与国家要求建立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低
据统计,2005年全省综合技术进步水平指数为44.26%,排全国第8位。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为41.73%,低于49.85%的全国平均水平,处于全国第24位。这充分表明我省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比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来就低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中,陕西本土转化的并不多,不少科研成果在省内少有问津,不得不“远嫁他乡”来实现产业转化。
科技投入整体不足
尽管近年来全省科技投入持续增长,但总体上仍显不足,除了企业投入偏低之外,市县财政科技投入也是一个薄弱环节。2005年全省财政科技拨款仅占财政支出的1.1%,明显低于全国的2.1%,位于第23位。科技贷款总量不足,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更是困难,支持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够完备。另外,在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发展环境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总结成绩可以更加坚定依靠科技进步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信心和决心,分析问题可以更加看清发展的空间和希望。所以,在“十一五”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要真正把科学技术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