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应多给农民工一些关爱
——富平县农民工情况的调查
拥有76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县的富平县,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3.8万人,其中以各种形式在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从业的约有3.9万人。大约有2万人分散在乡镇加工制造等传统特色产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到外地打工谋生。目前,农民工已成为县域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据初步统计,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全部收入的21.2%为工资性收入。
特点
农民工中有70%多的是年龄大多在18至30岁之间,年轻力壮少文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显得综合素质不高。这些农民工大多分布在运输、建材、建筑、加工制造和餐饮服务行业中,在这些行业中多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和重体力劳动,强度大,收入少。有些从事传统特色产业的如花炮、石刻、柿饼等加工工作的基本都是季节工。农民工往往不计较干什么工作,不论苦脏累险,只要能挣到钱,觉得比农村好,就像候鸟一样,东奔西跑。他们到处找活干,流动性大,适应性强,似乎除了挣到钱而外,没有过多的期望。
问题
从县工会的调查来看,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问题,农民工迫切希望社会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让他们活得像个工人样。主要问题是:
工资待遇低,同工不同酬。县工会抽查了10户企业,其中月工资500元以上的3户,500元以下的7户,拖欠工资的4户,最长的拖欠7个月工资。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把劳动定额提得很高。工人在8小时内无法完成,不得不加班加点。有的行业同工不同酬现象也相当突出。
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劳动权益无保障。除国有改制企业之外,大多数企业用工不规范,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也有“霸王合同”,规定工人的义务多,权利少。有些企业主把事先打印好的条款交给农民工签字,甚至有的干脆由管理人员代签,统一保管,农民工根本不知道有没有劳动合同。
超时劳动,农民工没有休息权。据调查,80%的农民工每天劳动时间超过8小时,根本没有加班工资;90%的农民工没有正常的休息休假时间,长期超时劳动,加之饮食补充不上,严重侵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劳动条件差,人身安全难保证。有的企业生产环境简陋,劳动保护条件差,职业危害严重。县某一企业印刷车间的工人在散发刺鼻油漆气味的环境里工作,没有防护措施,工人出现头疼恶心现象。回收废料车间里大量的废编织袋杂乱地堆放在高温机器旁,极易造成火灾事故。特别是那些家庭式花炮生产,事故隐患、安全保护问题则是更多。
农民工普遍缺乏社会保障意识。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主要的是企业主为追求利润不愿在增加劳动成本上多花钱,不给农民工缴纳养老、医疗和工伤等社会统筹保险。由于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多数是由朋友、熟人、亲戚召集而来,碰到权益受侵害,往往拉不开面子。一些企业主的阻挠,他们很少加入工会组织,缺乏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和载体,不能借助组织的力量得到解决。借助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权的成本让他们难以承受,因而他们往往不得不选择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的维护。
对策
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他们的权益和困难更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关爱。首先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把它们吸引到工会组织中来,结合县域实际组建社区工会、行业工会、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工会和人才市场、职业中介、家政服务的行业联合工会等,既形成集体力量来改变农民工在劳动关系中的失衡状态,又为他们提供接受工人阶级的教育,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权利的条件。同时,劳动部门监督和指导企业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保护农民工的工资报酬权、职业健康权、生命安全权和女性农民工的特殊权益等。其次,建议司法部门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人民法院要优先受理并执行,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第三,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农民工队伍。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到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引导农民工学技术、懂技术、爱技术,打造具有富平特色的农民工拳头品牌,把富平农民工推向全省乃至全国。
■惠瑛娥 本报记者 王仓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