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总工会在深入贯彻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中,全面履行工会各项职能,突出维护职能,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渭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制约工会工作发展的工会组建难、权益维护难、经费收缴难三大瓶颈问题在探索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成果更加显著。渭南是农业大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各级工会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培训、技术革新、发明创造、职业技能竞赛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及 “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 “读书自学成才”等活动。2002年到2007年,全市工会共举办各类活动1200多场次,成功承办了全国职工技能大赛钳工比赛。还推动市上建立了渭南市市级劳模评选制度,首届评选出63名市级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竞赛活动,市总工会获全国 “安康杯”竞赛优秀组织单位。
——夯实基础,工会组织的活力明显增强。各级工会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组建工会”的要求,切实加强了新建企事业工会组建工作。市县两级工会争取党委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建企事业工会组建工作的意见》和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意见》;开展了 “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活动,到2007年底,全市发展基层工会组织4988家、工会会员 330936人,92%乡镇 (街道、社区)建立了工会组织,工会主席按要求基本配备到位。市总还在全市工会开展了 “工会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还没有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标准的情况下,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 《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标准》。
——切实维权,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更加突出。渭南市总工会多次围绕职工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工资福利、城镇低保等问题向市政协提交了议案,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建立并逐步健全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参与政府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研究制定,配合政府(行政)做好基本养老保险,推动和监督 “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协助民政部门把符合条件的特困职工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两个合同”等专项检查,建立了集体合同、工资平等协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针对中小企业维权难的实际,市县两级工会积极探索组建中小企业联合工会,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实行维权职能上提一级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维权难这一问题。市总工会在全省较早开展了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的试点工作,全市已有1797家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842家企业推行了工资协商制度,513家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全市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和事业单位普遍建立职代会制度。市县两级工会已初步形成了职工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有机结合的维权制度,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忠实履责,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不断深入。2002年,市总在全省首批建立了困难职工援助中心,2003年经全总验收合格并授予“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牌匾,成为全国首批107个地级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之一。随后,全市又成立了6家县级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初步建立了以生活救助、就业服务、法律援助、助学帮扶、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帮扶体系。市、县两级工会共建立困难职工档案46957份,并实行动态管理。2002年到2007年共筹集送温暖资金1231.97万元,慰问困难职工50592户 (次);共筹集助学款266万元,资助了3312名困难职工子女上学。大力实施工会再就业工程,从2003年起连续5年举办了再就业洽谈会,全市工会职业介绍30116人、职培28256人、实现再就业26070人。工会法律援助机制逐步建立,近4年市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共接待信访职工2002人次,接听维权热线2160人次,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28次318人,有力地维护了职工队伍的稳定。
渭南市总工会连续4年被省总评为先进单位,2007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 “安康杯”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女职工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