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会 > 地市工会 “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2017-06-06 09:09:16来源:
分享到:

——陕西工运学院帮扶荆竹沟群众脱贫工作见闻

5月17日,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景家社区荆竹沟的贫困户家里来了一批特别的亲人——陕西工运学院党委书记王晏芝和院长韩睿一行,他们带着一片深情厚谊,亲切与贫困群众话家常,逐一询问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产业发展、经济收入等生产生活情况,然后针对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精准帮扶措施。
  在五组贫困户孙登波家里,当了解得知他和父亲两人生活,而他又因无技能导致在外务工工资收入并不高的情况后,王晏芝现场表示,只要他愿意,由学院为他提供养老护理员免费技能培训,并帮助他实现就业。在精准帮扶因户施策的同时,让该社区所有群众高兴的是,他们家庭中的青壮年人员也可以享受与孙登波一样的免费技能培训,以及斗鸡养殖产业奖励扶持。
  事实上,自帮扶荆竹沟三年来,陕西工运学院的领导经常去村里看望贫困群众,调研帮扶措施,解决困难问题。不仅如此,群众经常还会在田间地头或者山路上,遇见学院的两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何成和彭嘉楠,随时与他们说脱贫,话发展。打牢稳定脱贫的扎实根基
  荆竹沟原来是茨沟镇的一个行政村,2015年8月与该镇的贯沟、张铁、石板房、景家4个村一起合并为景家社区,此后为该社区的一个片区。但是,从2014年至今三年多,陕西工运学院帮扶荆竹沟群众脱贫致富的初心一直未改,实践行动没有停止。
  和帮扶干部何成成为多年老朋友的骆明余一家人,曾经就住在荆竹沟最边远的九组,交通、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在各方面政策的帮扶下,2015年8月,他们一家搬迁到社区安置点,住上了167平方米的两层单户楼房,从此完全改变了过去的贫穷
  面貌。记者在他的家里看到,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屋内的装修及其陈设,一切都显示出了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雅致。骆明余向来访的客人介绍家庭面貌时,自豪地说:“如今,家里除了没有小汽车,其它啥都有。”记者采访了解到,他们一家搬到社区安置点后,利用门面房开办了一家小商店,平时妻子打理商店,他则在当地打零工,儿子、儿媳在外务工,全家人一年轻轻松松能获得五六万元的净收入。同时,他们还在老家发展了5亩优质核桃园。“在脱贫模式中,他家的情况属于‘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何成说。在荆竹沟,像骆明余类似情况的脱贫户,截至2016年底,已经有55户通过搬迁安置,在实现了住房有保障的同时,通过务工和发展产业等途径,实现了稳定脱贫。为了抓好产业发展,打牢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扎实根基,陕西工运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2014年驻村开始,与党支部一班人积极谋划,因地制宜,组织动员全村群众栽植辽核4号新品种核桃。该社区主任陈益峰介绍,当初发展,政府扶持每亩地300元的
  树苗,三年期间还给予每亩地1200元的退耕还林和管护补助。目前,荆竹沟片区127户449人,发展核桃产业园1000多亩,人均达到了2亩多,丰产期每亩可达到产值5000元。在村道沿途,记者欣喜地看到,田园里栽植三年多的核桃树有的已经开始挂果。
  去年,在扶贫工作队的主导下,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开始发展斗鸡养殖产业,全社区8户养殖斗鸡2000多只,带动贫困户养殖斗鸡1000多只,并实现了当年发展,当年见效,共计收入30多万元。而且,这还不包括产蛋的经济收入。
  此外,为了促进劳务输出产业的健康发展,陕西工运学院通过技能培训、务工常识、维权知识、提供务工信息等方面的培训和服务,使得全社区户均实现了一人外出务工就业。目前,在该社区荆竹沟已经形成了劳务输出与核桃种植、斗鸡养殖三项产业齐头并进的经济发展局面。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在荆竹沟乡村道路沿途,何成一边开着车,一边向记者介绍村情和环境,对于沿途所看到的每一个住户,户主是谁,家里有几口人,分别是什么情况,他随口都一一说得清楚具体。包括沿途看到山坡上的庄稼,他也能随便分辨出每一块土地的主人。
  “他开着自己的车,用自己的钱加油,方便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我们大家。”随行的景家社区第一书记佘海平说,“我们的村组干部到镇上、区上去开会坐着他的车,到市、区两级有关部门去争取项目支持,我们还是坐着他的车。平时在路上,只要车上还有空座位,他都会主动停下来,把走路的群众顺便捎带上,既方便了群众,同时也顺便了解一下乘车群众家庭的近况。”
  何成告诉记者,他在2014年来到荆竹沟驻村扶贫之后,感受到当地交通不方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便决定拿出家里的积蓄拿购买了一辆小轿车,至今两年时间在村里就跑了6万多公里。
  在佘海平等当地干部群众的印象中,何成和彭嘉楠能够务实,坚持吃住在村里,扑下身子,扎实工作。无论是走访农户调查摸底,还是帮扶解决村里和群众的困难,他们在每一项工作中都不走过程,不做样子。“最关键的是,他们能够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干,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穷亲戚来真心帮扶。在日常走访中,他们还消化了很多群众之间的矛盾和民事纠纷。”佘海平说。
  “从繁琐的小事中就可以感受到何成的真心实意。”社区副主任邓玉忠举例说,“他在去年底,为了帮助斗鸡养殖户做好销售,他将个人的亲友和同学全部发动了起来,经他手卖出去的斗鸡就有200多只。”
  去年9月份,为了帮助荆竹沟五组贫困户汪光明居住的房屋尽快完成改造提升,何成和彭嘉楠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劳动,搬运瓦片,手掌都磨起了血泡。在农电改造和修建便民桥时,他们和群众一起抬电线杆,背水泥等,每次劳动都汗流浃背,让在场的干部群众深受感动。
  “三年来,我们们每年驻村至少在220天以上,肯定是超过了组织规定的扶贫驻村时间要求。”在回顾过去的扶贫工作时,何成说,“作为一名咱们村里人,就是要尽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尽最大努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帮扶的工作任务,确保不丢工会组织的脸。”
  与何成接触的一天时间里,记者发现“咱们村”已经成为他的口头禅,随口而出的每一句话开头,都自然而然地带着这个三个字。从他的言谈举止及干部群众的评价中,记者感受到他的身心切实融入到了这一片土地和群众之中。
  而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干部群众和贫困户的认可。去年底,他们两人被评为茨沟镇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团体协作帮扶脱贫工作
  对于荆竹沟贫困群众脱贫的帮扶,不是两名驻村队员的单打独斗,而是陕西工运学院团队力量的整体战斗。
  记者在社区的一份统计资料中看到,陕西工运学院三年来先后在贫困户房屋修缮、村活动室修缮、产业奖励扶持、信息化建设、支持文化娱乐、技能培训等方面,都分别给予了资金扶持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社区主任陈宜峰还向记者罗列了一长串事例。三年来,他们先后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先后解决了荆竹沟片区群众农电改造、人畜安全饮水、7.6公里村道塌方、“空板”整修、电话和网络覆盖面不广、便民桥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难题。
  特别是他们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在镇、村建立健全了工会组织,并针对性开展和加强务工维权知识、养老护理员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注重对贫困群众做好“造血”式扶贫。三年多以来,投入培训方面的资金、物力、人力价值达到20多万元,培训覆盖面已经涵盖全镇,涉及区、市。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在扶贫对象核实及数据清洗工作之后,他们将继续坚持采取以往的工作队驻村帮扶和全体党员干部联户帮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并“对症下药”开出了“综合处方”:扶持有经验的农户继续发展种、养殖业,对其购买种子、化肥、牛犊、羊羔和仔鸡等给予补贴或者奖励,帮助其扩大发展规模;引导无技能而外出务工且收入不理想的人员,参加养老护理技能培训及就业;加强老、弱、病、残、幼等无劳动能力人群的上门关怀,进一步落实对他们的各项政策待遇;着力解决好特殊家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为全村或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工会会员购买互助保险中的相关险种;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片区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的“收尾”工程;继续寻找资源,为荆竹沟旅游开发积极招商引资,争取早日投入建设。
  “陕西工运学院给出的这些帮扶措施,实实在在,让人摸得着,看得见,确保现存的贫困户16户57人和脱贫户不返贫,确保精准脱贫,稳定脱贫,并如期实现。”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支安说。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