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思维误区,在实践中真正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一、培育新质生产力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是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而新质生产力则是对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这三要素进行“质”的跃升的生产力。
从现实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是对解放发展生产力实践经验的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推动传统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跃升。我们完成两个百年的第一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进程中,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符合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要求。
从发展逻辑看,新质生产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陕西经济发展提供新导向、新机遇。当前,陕西正处在跨越结构调整阵痛期、新旧动能转换期、转型升级承压期的关键阶段,必须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依赖要素投入转向依赖效率提升和创新推动,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是陕西加快构建现代化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陕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陕西有着坚实基础。陕西省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经济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1.产业向“新”而活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产业是载体。2024年以来,陕西坚持在“新”上发力、在“旧”上升级,始终坚持自足自身发展,抓机遇、扬优势,加速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新质生产力也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壮大。西安市以建设国家“双中心”城市为牵引,探索专利创造与产业发展,为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是西安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方向。传统产业方面也不断提质升级,通过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让资源发挥最大潜能。如陕西传统产业羊乳产业借助5G技术,成功构建了羊舍环境自动化精准控制、奶山羊精准饲喂等多个管理系统,使整个产业充满活力、一骑绝尘。
2.经济发展动能强
从生产制造业延伸至旅游业,陕西消费复苏,经济回暖,不断多元化开拓市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
首先,作为战略性新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是西安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西安重点培育扶植产业。全球领先最新一代人工晶体状在西安研制成功;新一代硅碳负极电池打破瓶颈,为西安开辟新型储能发展新赛道。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生产作用巨大,不仅能催生新的应用场景、促进新产品的应用和升级,还有利于传统产业技术提升和产品更新换代。
其次,从西安各大景区夜间演艺、博物馆夜游到大唐不夜城汉服“穿越”、永宁门驻场,这些旅游行业爆火,靠的不仅仅是历史人文资源,更是现代化生产力在旅游领域的体现。陕西部分旅游景点,如著名演出驼玲传奇、著名旅游景点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利用AR、VR等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不断开发智能旅游装备,如多语言翻译设备,提升旅游服务效率质量,并通过“数字展览”等数字化手段将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形式传播给公众,为陕西经济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最后,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陕西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聚集,工业体系完整,发展综合实力雄厚,具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利条件。近年来,人工智能、光子、卫星等新兴产业在西安落地开花,西安地区涵盖大部分新兴产业;陕南地区依靠光子、卫星等技术促进绿色产业领域蓬勃发展;陕北能源产业以云计算、物联网及3D等前沿技术为支撑,打造一体化智能工厂,实现能源数字化开采,智能化管理。
三、陕西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思路
1.巩固实体经济,不可片面否定传统产业
“新”和“旧”都是相对的,也是辩证的。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刀切”,片面否定传统产业和一味强调人工智能技术,把传统实体经济当作“落后产业”。事实上,传统产业依旧是陕西经济的基本盘,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创新,以农业为例,陕西农业应与本地各高校联合培养农业生产新人才,在实践中实现农业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农业生产新动能、创造新模式、打造新业态,充分利用陕西特色农产品资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如在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驻区高校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助推黄土高原苹果、玉米等产业更新换代,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2.秉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
陕西地大物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基本特征。实际工作中有的地区还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在工作规划、新闻宣传上忽视地区差异、急于求成,简单套用一个发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浪费资源炒作、挤占主业空间,可能滋生新的形式主义。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陕西各地的发展阶段、资源特点、产业技术、经济条件等,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制定适合本地的发展计划,不可本末倒置、盲目跟风。随着5G应用不断深入,以陕汽、法士特、中国西电等为代表的企业,加快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陕西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等,应努力突破“数据质量、人力资本、生产资料、产业生态、资金支持和生产关系”六大旅游业发展难点,培育陕西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促进陕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如通过“智慧旅游”“大数据”和“元宇宙”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陕北民间艺术、关中传统手工艺等,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出特色文化体验游、研学旅行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坚持系统观念,挖掘未来产业潜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促进人才要素、金融要素、数据要素、技术要素共同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
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政府、市场“两只手”共同发力。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更多相关政策、相应法律法规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方向,保驾护航。如增加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投资,强化企业主导,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融通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陕西独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加强企业与高校合作,支持企校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行“校招企用”引才育才模式,推动高校院所服务企业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新赛道,激发新动能。另一方面,市场对信息变化感知的灵敏度更高,为此,要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以市场需求引领创新方向,鼓励企业多尝试探索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在实践中挖掘未来产业潜力。
二是要健全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三项改革”落地开花,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扩大新兴要素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系统功能取向,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塑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挖掘技术具有“前瞻性”、培育具有“长远性”、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未来产业,在科技自强、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西安理工大学 朱鸿亮 张沁源)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