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把“全民节能”的口号响亮地喊了出来,并决定在全国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主要包括每周少开一天车、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减少电梯使用、普及使用节能产品、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夏季公务活动着便装、培养良好节约习惯等。
这些个举措放到国务院的常务会上来讨论,乍看实在太小,空调温度、节能灯、购物袋、节约习惯大都是生活琐事,怎能与国事相提并论?可是,就是这些琐事的议论背后,透射出资源利用的重要新思路:节约与开发并举!节约,被放到了与开发同样重要的地位。
这的确是一个进步。说起能源紧缺,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许多城市都有过限电、拉闸的经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走过了 “短缺—开发—再短缺—再开发”的模式与路径。可是,就在不断开发的同时,我们也开始淡忘了短缺的过往,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浪费的情况比比皆是。现在,把节约的概念提了出来,并在全国行动,令人欣喜。
实践与数据证明:开发总是有限的,而节约的潜力巨大。一个家庭、一个单位节约一度电,一升水,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每个家庭、单位的节约量加起来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去年起,上海将60万只老式13升的马桶改为9升马桶,仅此一项每天省水就达2.4万立方米。还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用10瓦的节能灯取代亮度相近的60瓦的白炽灯,以全国推广使用12亿只、每只节能灯每天工作4小时计算,每年节省的电量相当于三峡电站全年的发电量。如果我们每天省一点,不用动工动土,就能多出个三峡电厂的电量,何乐不为?
勤俭持家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说到节约,没有人会反对,但是,算起账来还是会有顾虑。比如换用节能灯,都知道它好,但是,它却比常用白炽灯贵,要老百姓拿出钱来换这些灯泡还是会有难度。这也是节能灯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制度设计,创新管理方法,一方面打消百姓的顾虑,另一方面激励百姓节约,让政府节约的目标得以推进和实现。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一些省市为了鼓励居民用电,就采用了分时电表等举措。
节约是全民的责任,而这种责任意识的生成却需要激励和培养。要让更多的人明白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从而把节约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一种生活的习惯。有个小学生在谈到父母给他印象最深的话时,说了两句:一句是“随手关灯”,另一句是“洗澡抹香皂时把水龙头关了”。两句话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愿每个国人都能身体力行。 (谢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