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刚刚告别GDP增速创13年新高的2007年,在2008年伊始又遭遇煤电油运全面告急。人们在勾起对2003-2004年类似现象回忆的同时,也不由得担心:中国经济是不是又走到了一个过热的临界点?
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但这并非一日之“热”:2007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11.1%、11.9%、11.5%、11.2%,均高于过去五年的平均增速。如果说仅仅由于经济过热才导致目前的告急局面,为什么在GDP增速最高的第二季度反而没有出现这一现象?
与上一轮煤电油运紧张相比,2007年城镇投资增速仅为25.8%,考虑价格因素后远低于2003-2004年 “投资热”时的增速;而从发电量增速来看,2007年的14.9%还高于2003年的11.7%。由此可见,经济增长偏快不是此次煤电油运告急的“导火索”,后者也难以成为前者的“信号灯”。
实际上,极端恶劣的气候是目前煤电油运紧张的直接原因。而从更深层次来看,它实际上反映了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行业乃至“两高一资”行业价格极度扭曲的恶果。
从能源行业来看,一个“限价—停产—短缺”的逻辑链条显而易见,“市场煤”与“计划电”的顶牛也心照不宣。由于担心CPI涨幅继续扩大,自1月中旬以来,政府决定不上调电力、成品油等“计划”产品价格,并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而同期煤炭、原油等“市场”产品价格却继续上涨。于是,在成本上升、价格管制的情况下,减少供应便成为电力企业的选择。而由于“计划电”的“不买帐”,“市场煤”使出提前放假和一律停产、停而不整等招数也不足为奇。我们也不难注意到,自1月中旬后,煤炭和电力供应紧张的报告才开始见诸报端。
与此同时,从下游行业来看,各种要素价格严重低估,“两高一资”行业利润可观,因而投资增速居高不下,这大大增加了煤电油运供应的压力。
当前,缓解煤电油运全面告急的局面,可以考虑推进价格改革,以增加生产、改善供应。 (高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