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纪念馆,初名杜公祠,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南双竹村,背倚少陵园,面对古樊川,与千年古刹牛头寺和杨虎城将军陵园毗邻。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杜曲谒子美先生祠》诗:“城南韦杜潏川滨,工部千秋庙貌新。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少陵原上花含日,皇子陂前鸟弄春。稷契平生空自诩,谁知词客有经纶。”此诗不仅道出杜公祠准确位置,又描述杜公祠刚刚修葺并有一定的规模。
诗人杜甫在中晚唐时期已名声显赫,韩愈在《悼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白居易对杜甫的评价:“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在元稹撰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甫在文坛的地位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传后世不断有文人墨客来长安寻访杜甫生前寓所凭吊题咏,发思古之幽情,尊崇之人为杜甫塑像建祠已表达对诗人的怀念,后为战乱所毁。据《关中两朝文钞》载:明嘉靖五年(1526),创建长安杜公祠。
杜公祠的修建最早由刑部主事张治道首倡,怎奈张治道位卑权轻,最后在巡按河西监察御史吉棠支持倡导下建成。《创建唐工部员外郎杜子美祠堂记》碑文所载:“嘉靖丙戌,巡按河西监察御史吉棠,按满风旋,驻省採谣,谓少陵乃杜子生长之地,不可无祠。据三学生周鋐等呈移文司府,量地、度材、计费,定囗,于是巡抚都御史王荩、巡按御史郭登庸、段汝砺、王鼎、各据呈举行如吉。左布政使袁摈等、按察使唐泽等、西安府知府赵伸、同知王旸、知县何钟、陈谟、经画相度,矢心殚力,五月告成。门一,前后堂二,各三楹;东西庑二,如堂;周以垣墙、树以柳果,郁如葱如,巍乎焕焉。诸公以余世家杜陵,且首倡祠事,命为之记。”
下文中提及杜甫是生于京兆杜陵,出生之地、居住之地、仕宦之地均是京兆长安。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余考杜子,睿宗先天之二年生于京兆之杜陵,而长安乃其生里。祖预,襄阳人;自祖綝,奉朝请;依艺,为监察御史;审言,为学士、尚书,累居京师,以官为家;父闲,徒杜陵,生公,而少陵乃公故里,故公诗曰:故里樊川曲(应是故里樊川菊,此处可能刻录时有误)。”张治道或以杜甫的郡望为考杜甫是杜陵人,或以杜甫为自己的乡党为荣耀,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首》中有“杜陵有布衣”之句;《哀江头》诗中有“少陵野老吞声哭”之句;公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杜甫也为自己是京兆杜陵人为荣。《旧唐书》杜甫传中记载:“父闲,终奉天令。”(奉天县就是今天的乾县,唐置县以奉祀乾陵。)文中:“杜子生于睿宗先天二年生于京兆之杜陵。”闻一多先生《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中载:“杜甫生于睿宗先天元年(712年)。”
回到张治道建祠碑文中最后一段,记载了张志道艰难建祠的过程:“余尝以是告当路(当权者,旧时指身居要职,掌权的人),而当路略无有考搜彰显者。呜呼难哉!匪特当路,虽乡里之贤,间不我豫。方余路曰:为张子作行。疾者阻其事,曰:掘人察其匪行罔掘,而督修益力,故不数月而告成。”这里能明显体现张治道位卑权轻,要不是御史吉棠支持就难以实现。比如:“而今之秉宪度者,急生慢死,擎势灭德。见邑里之炎宦要进,百方奉给,既为之身,又为之家;而于邑里之前修之贤,埋灭弗闻,加审如杜子者,数百年来竟无一宇、一豆(古代器皿,多为祭祀用,此处借代为祭祀)。”乡里有权有势的无论德性如何却百方奉给,而杜甫这样诗文之集大成者却几百年无祠供祭。这里能看出张治道感慨杜公无祠供祀,也能表现张治道为杜公建祠的艰辛历程。
我馆藏第二方碑《太微张先生迎祀祠记》中记载了张治道去世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张先生为杜公建祠的功德迎祀太微张先生于杜公祠。文中云:“少陵故无杜公祠,祠自嘉靖丙戌始,盖即公故里建之,所谓礼以义起也。其振作表彰倡始之力,太微张先生居多。先生既殁,缙绅大夫咸谓其薄仕进,耽风雅,与杜同,其里又同;宜并祀于祠,以彰德美。”至于张治道该否迎祀于杜公祠,当时缙绅大夫觉得合乎情理,与杜公同祀,千秋万代留给后人评说吧!不过现代的杜甫纪念馆里并没有太微张先生,仅存一方石碑而已。
张治道建祠176年后,清正黄旗将军达理善拜谒杜公祠,见杜公祠里内颓垣断堑、苍烟荆棘,不禁感慨。碑文有云:“公生长于斯,其精神魂魄亦当聚于期。岂公生平论落坎坷,而遗其像复处此不蔽风雨之地,是余之责也乎!因及命匠石,辟旧地,营新居,斩材庀工,傍山造殿一区,周以墙垣,丹雘涂暨粉饰装点龛像,另为改修,焕然一新焉。又就曲水旁构一亭,植以奇花异草。亭后为屋数椽,招僧居住,朝夕奉祀香火,以垂永久。”达理善是个彻头彻脑的杜公尊崇者,“余素嗜杜诗,吟咏之下,尝慨杜公所遭不偶,即其诗以相见其人;即其人以三复其诗。窃讶唐以诗取士,而公反不与制科之选,未尝不三致意焉”。这是我馆藏第三方石碑《新修杜公祠记》,碑文记载了达理善将军在康熙四十一年新修杜公祠的过程。文中能看出此次新建杜公祠的位置稍有移动。不同于初建祠,新建祠有僧人居住为杜公看家护院。与张治道相比,达理善位高权重、说干就干,“三阅月而工告竣”。将军文采颇秀,碑文中曰:“登其堂,上倚崇山,下临溪水,去平地数十丈。脱尘氛,绝烦嚣,流水潺湲,与林木微风相映带。面对南山,山之巅崖峭壁,紫绿万状,皆若争妍斗媚于远眺间。”一幅极秀美的画面。“噫!以公少小生长之乡,为公神灵栖息之所,公其可无憾。”
达理善在康熙四十一年新修杜公祠,有碑文并载入《咸宁县志》“艺文”篇,此次之前康熙五年也有重修,有咸宁知县黄家鼎撰写的《重修记》收入康熙七年纂修的《咸宁具志》,未见勒石。
几修几颓,诗人祁琳在《游工部祠》诗中云:“城南工部祠,惟有野花存,冷落烟迷径,萧条鸟傍门。”乾隆年间,旧址全毁于火,直到清嘉庆九年重建杜公祠。据清嘉庆二十四年《咸宁县志》载:“旧祠在牛头寺南一里塔院之左,毁于火。嘉庆九年,邑士人杨调鼎、王淳敬等请于方公维甸,损资改建于牛头寺东,与寺相属。神像、配像(指杜甫像和张治道像)如旧制。又修官亭、游廊、花亭十数楹,较旧祠规模宏远矣。”嘉庆九年重修应该说是新建,已建于新址(今址),此次应是杜公祠史上最大规模修建。这次重修应有记或碑,但均未见到。
杜公祠至同治戊辰七年:“是时,陕方用兵(指同治间清廷在陕西等地镇压回、捻起义军战争),坏门破堡,千里无色;崇坛巨庙,荡为微尘;而杜祠之颓然于荒砾蔓草,固其小焉者也。”几十年后,杜公祠再一次颓唐了。陕西布政使林寿图出资重修杜公祠,且重修规模不大,内阁中书谢章铤撰写碑文《重修杜公祠碑》。
光绪十三年,杜公祠再次重修,有碑《重修杜工公祠堂碑记》。由叶伯英(头品顶戴兵部侍郎抚陕使)、李菊圃、曾铄(怀清观察),捐俸重修,张宏远负责修建事务。杜甫享堂供有《唐杜文贞公遗像碑》刻于光绪二十九年。
新中国成立后,长安区政府多次拨款修葺杜公祠,1956年定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杜公祠文管所,2009年更名为杜甫纪念馆,2012年免费对外开放。
夫士君子在天地间,有贱于当身,而贵于身后;有蔽于一时,而耀于万世。盖其所挟持者登峰造极,故愈久而愈不可磨灭,其理固有当然,而时命之穷达非所论也。
呜呼!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天意公已会,人间留好诗。夫千载之间,目击公诗,而堕千秋之泪者多矣!少陵苍苍,潏水汤汤,杜公风骨,山高水长!□张利军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