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崔田夫:陕北党内的“老掌柜”
2023-04-18 13:55:23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在党内被亲切地称为陕北的“老掌柜”。时至今日,崔田夫离开我们已经45年了,但他积极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与人民群众一起组织生产、尽心尽力为人民排忧解难的身影,却依然历历在目……

崔田夫,原名崔文宪,又称“二老崔”,1902年出生于绥德县崔家湾镇铁茄坪村。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参加革命活动,任铁茄坪支部书记、南区区委书记、绥清县委书记。1933年被选为中共陕北特委委员、书记。1935年2月,在陕北陕甘边特委周家硷联席会议上,当选为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代理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西北局党务委员会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陕北行署副主任、陕西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副主任、政协陕西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1978年,病逝于西安。

参与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

1928年,铁茄坪村建立了党支部,这是直属中共绥德县委的一个村级党支部,也是陕北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之一。在支部成员崔田民、崔曙光、崔田夫的带领下,以铁茄坪村为中心的绥德南区,燃起了革命烽火。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陕北革命形势一落千丈,一些在大革命高潮中异常活跃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或销声匿迹,或远走他乡,党、团各级组织多数瘫痪,革命活动陷入了低谷。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崔田夫担任了中共绥德铁茄坪村的党支部书记,他积极联络党团员,召集会议,进行革命形势宣传和教育,在挫折面前,坚定理想信念,守住了革命阵地,铁茄坪支部成为陕北大革命失败后少有的健全的党组织。

1928至1929年,陕北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饥馑年,绥德党、团发起并领导了城内“抬龙王”和“打蛋厂”农民运动,铁茄坪支部成为南区最先响应运动的农村党组织。支部书记崔田夫带着四乡农民,进城参加了声势浩大的农民斗争。

1929年春,绥德南区薛家峁镇老总薛运通,把南区群众为防灾年而积存的“义仓粮”卖给了井岳秀的部队,置万民死活于不顾,中饱私囊。区委负责人崔田夫领导农民开展要粮斗争,他带领南区几十个村庄的近千名群众,和薛运通斗智斗勇,经过多个轮回的缠斗,迫使官府向四乡饥民放粮,斗争一次次取得了胜利。崔田夫看到了蕴藏在民众中的巨大威力,革命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了。

1933年春夏间,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后,陕北各地的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开辟农村工作、创建红色苏区的战斗任务,成为各级党组织的中心工作。在陕北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崔田夫参与了陕北特委的领导工作。同年7月,在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上他当选为书记。

在腥风血雨中,崔田夫扛起锄头,以打短工为名,到处寻找党内同志:他找到了搞武装的高朗亭,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他派崔正冉在绥德南区的王家沟村筹建了红五支队;他设法找到了绥德、清涧地区党的负责人,指定由张家修、崔文运、张绍修三人主持中共绥清中心区委工作;他到佳县南区主持召开特委会议,重新部署了整建党、团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他主持了绥、清党组织的整顿和重建工作,开辟了绥、清红色区域,在日益严峻的环境下,整顿了因战斗失败而人散枪埋的红一支队,交给北方局派回陕北的谢子长,恢复重建了这支武装……崔田夫主持陕北特委工作半年,在全体共产党员的努力下,安定、绥清、佳吴、神府各地开辟苏区的工作如火如荼,陕北革命迈向新的发展时期。

1934年夏,崔田夫的胞兄、中共绥德县委书记崔文运被敌人杀害,他的妻子、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也被抓捕坐牢。敌人设下圈套,逼他就范。在生离死别的考验面前,崔田夫部署好党的工作,抛下亲情,以党的事业为重,毅然前往天津向北方局汇报陕北革命斗争情况。经过艰苦努力,至1934年底,陕北地区成立党团县委各7个,红军游击支队22支,组建了红八十四师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陕北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1935年2月,崔田夫被任命为西北工作委员会代理书记,被同志们称为陕北共产党的“老掌柜”。

自掏腰包,请教水土保持良方

在革命战争年代,崔田夫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党的安排;在和平环境里,他仍然是党叫干啥就干啥,从不计较职务高低,待遇多少,只要有工作干就行,只要能为人民做事就好,更不会计较个人的升迁荣辱。

在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年月,崔田夫曾较长时间搞过党政检察工作,和平时期,又长期在纪律检察岗位上任职,对那些违反纪律、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素来深恶痛绝。1963年,一次回到家乡铁茄坪,崔田夫看到满川的枣树被砍得光光的,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堆满了被砍倒了的枣树,这让他十分恼火:这些枣树是陕北群众祖祖辈辈栽种的树种,对群众的生活大有帮助,这枣子一红了,人们就不怕饿肚子了。

经再三追查,原来是绥德县委在袁家砭召开全县现场会时,县委的一位副书记做了《关于在袁家砭川水地里打枣树腾出农耕地的经验介绍》的讲话,导致几乎砍光了全县川地里的枣树。崔田夫急了,打电话给榆林地委,要地委来人处理这件事。地委副书记王怀仁来到绥德,严肃批评了打枣树的错误做法,并要求这位讲话的副书记当面承认错误,这件事才得以了结。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崔田夫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和乡亲们的生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1964年春荒之际,他到绥德南区他当年“闹红”的故地搞调查,考察了崔家湾、苏家岩、定仙墕、枣林坪、田家岔、义合等公社后发现,社员生活的困难程度远出乎他的想象。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崔田夫找到了症结,写成《关于解决农村特困户生活问题的报告》,分别上报了县、地、省相关部门,就解决农村中特别贫困群众的生活困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绥德县民政局很快落实了相关措施,解了特困群众的燃眉之急。

1966年春天,崔田夫来到全国水土保持样板之一的绥德县韭园沟下乡蹲点。他坚持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要丝毫特殊照顾,不论在谁家吃饭,一定要放下饭钱和粮票。他到吴家畔视察,发现该队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典型性,于是把大队队干们请到队窑,自己掏钱准备了一顿炸酱饸饹,吃完饭后,他开始向队干们详细了解吴家畔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经过整理和加工,向省上报送了一份典型报告材料《关于广泛开展学习吴家畔水保经验的报告》,希望在全省宣传、推广该大队的经验,让更多的社队和群众受益。在绥德蹲点的一年时间里,经过与广大农民朋友的广泛接触,崔田夫从改善群众生活、发展集体经济的角度,提出了改变陕北山区落后面貌的一系列措施,并在防风治沙、造林种草、多种经营方面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我吃富强粉,群众怎么办

从参加革命那刻起,体恤民情,廉洁自律,是他的一贯作风。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在自身过硬的前提下,崔田夫向来铁面无私,敢于碰硬,敢于为民作主,仗义执言,从不含糊。因此不论走到哪里,就会有人找他“告状”“诉苦”。

农民出身的崔田夫,与农民有着天然的情感,自己除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外,时常关注着乡亲们的生产生活。

刚直不阿的崔田夫,在“文革”中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就在崔田夫住院不久,周恩来总理听取时任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书记的胡炜处理陕西两派造反组织问题的汇报时,问到陕北的“老掌柜”和刘大嫂(刘志丹夫人同桂荣)的情况。胡炜原本不知道陕北“老掌柜”是谁,打听到这个“老掌柜”叫崔田夫,而且正在省人民医院住院,便亲自到医院来探望,还带来了周总理的问候。探望了崔田夫后,胡炜向相关部门指示:一是要省人民医院全力救治崔老,二是他家里有什么困难尽量给予解决。胡炜的探望,在精神上给了崔田夫极大安慰。很快,省人民医院成立了专家组对崔田夫进行治疗,并由普通病房转到了高干病房,生活待遇一下提高了不少,女儿崔桦也从咸阳调回西安工作。神志清醒后的崔田夫,听到女儿调回的消息后并没有高兴,对提高自己在医院的待遇感到不安,用生气的语调断断续续地说:“我吃富强粉,群众怎么办?”说完这句话,崔田夫再也不能开口说话。1978年11月17日10分,崔田夫的心脏停止跳动,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我吃富强粉,群众怎么办?”这是崔田夫留给后人的最后一句话。人民群众的生活,始终是他牵挂的心结,群众还填不饱肚子,他如何能咽得下富强粉?

崔田夫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经常穿着那身普普通通的干部服,连他自己也说不清穿了多少年。他家里的陈设,没有一件是能拿出手的像样家具。一张办公桌,两只普通棕箱,两张木板床,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唯有哪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办公桌,或许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公家人或干部。他的工资,不是资助了烈士的子属,就是帮扶了困难的乡亲。他所到之处,贫困社队办学需要钱,战友家属困难需要钱,乡里乡亲揭不开锅需要钱,当年无私支助革命的群众需要钱……两手难挡四面风,尽管他是每月挣一百多块钱的大干部,也招架不住八面漏风的窟窿。

巍巍青山,铭刻先辈英名;浩浩岁月,沉淀英烈豪情。□王树贵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