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杜甫在渭南
2024-05-21 09:23:46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杜甫像。

杜甫作为一代诗圣,也曾在我省渭南留下过壮美的诗篇。

自从韩愈写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就经常被相提并论,他们同为大唐最耀眼的诗人,也同样经历了安史之乱,却拥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李白是万人追逐的大明星,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中仙;而杜甫旅食京华十年,回忆时全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而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争苦难,让诗人更加深刻地体会了人世冷暖。他的笔,不再是个人的抒怀,而成为历史的记录。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宰相房琯因兵败陈涛斜以及门客董庭兰弄权而被弹劾,被贬为邠州刺史,而与之私人关系密切的杜甫等人纷纷被牵连外贬。

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琴师,这个名字对于今人来说,略显陌生。但是要说高适《别董大》诗中的董大,那就是尽人皆知了,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至今还在流传。

营救房琯被贬,杜甫因此而失了圣心,远离朝廷,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华州前据华山,后临泾渭,左控潼关,右阻蓝田,历来都是关中的军事重地。

杜甫来到这里,是怀着一腔孤愤的。

之前的科举失利可以归结为李林甫弄权,献赋无功也可以认为是杨国忠排挤,但这一次在肃宗皇帝面前直言进谏,却横遭贬斥,实在是给杜甫带来了深深的打击。

来到华州,虽然远离了朝廷的中心,但杜甫也因此真正地走向了人民,走向了苦难的现实本身,并在战争的创痛之下,熔铸诗句,攀上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

他走访治下老百姓的生活,在郑县(华州治所)西溪,写过:“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在蓝田县的崔氏庄写道:“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他去王维在辋川的别墅拜访,写下:“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夏日,杜甫远眺华山,写下一首《望岳》。杜甫一生写过三次《望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冬天的时候,杜甫在华州城东郊看见一匹被遗弃的战马,因去年参加追逐叛军的战斗失足受伤,被人抛弃。杜甫看见这匹瘦马,联想到自己跨越战场投奔凤翔、营救房琯上疏诤谏,最后却受到被肃宗抛弃、遭受贬谪的遭遇。一时间,十分伤怀。他写了一首《瘦马行》,开篇就是“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马骨突出,犹如山石。此情此景,一般人怕都是要怜悯哀伤。

可杜甫却始终抱着一种乐观的精神,这种乐观似乎还饱蘸着天真,却又映射着对美好的憧憬。

他写瘦马“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似乎已经是凄凉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可是笔锋一转,结句却用了“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杜甫坚信:待明年春草盛时,瘦马又能重新驰骋于疆场之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杜甫看着渭南这片曾经富庶的土地被战火摧残,百姓颠沛流离,他积极地向地方官郭使君谏言,写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对朝廷撤走河北大军进行了委婉的批评,建议调遣各路人马“相与出入掎角,逐便扑灭”,以彻底消灭安庆绪残部,并附图加以说明。

拳拳爱国之心,皆在字里行间。回看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种忧国忧民之情,一以贯之。

杜甫作为考官,还起草了《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里面的议题有:“欲将诛求不时,则黎元转罹于疾苦矣。”还有“驱苍生于仁寿之域,反淳朴于羲皇之上。”

试想,士子们看到这样的考题,能不被激发出爱民之情、报国之心吗?

身居华州司功参军这样卑微的官职,即便只能教化渭南一地的儒生,杜甫却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他曾经的志愿,那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千年而下,渭南一地斯文在兹、文脉不绝,亦有杜甫的教化之功。

这年年底,杜甫前去洛阳探亲,回渭南的途中,到处是惊慌失措、奔走逃命的百姓,震动之下,创作出了震古烁今的《三吏三别》。一面是兵役的压迫,一面是叛军的肆虐。诗人在矛盾之中,再次见证了底层百姓在血与火之中遭受的双重苦难。

昔日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而如今,举目望去,“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杜甫站在渭南坚实的大地上,用如椽巨笔,书写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痛苦,也揭露了唐王朝强制征兵的暴虐,作为一个低级官吏,他始终没有放弃知识分子那种与时代共进退的使命感。

正是在这里,杜甫看到开元、天宝盛世下的关中百姓,因为苛捐杂税而民不聊生;眼见民间疾苦,写出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感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诗人与渭南的第一次精神共振,也是诗人将诗歌创作与中下层人民联系在一起的开端。

正是在这里,杜甫历经官场倾轧,却更见文人风骨;行所当行,谋多当谋,不计较个人荣辱,不在乎个人得失。他又一次,与渭南的山水土地连接在了一起。

正是在这里,杜甫眼见战争的疮痍,饱尝离乱的痛苦,诗就是他的武器,诗就是他的抗争,诗也是他生命的延续,他终于攀上了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

一千多年来,杜甫都以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关照着每一个时代的人,让我们一起在诗意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师铤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