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尖,以1901米的高度,为安康市白河县海拔之最。山下茅坪镇彭家村三组的小白石河畔有一处名叫“佛洞晨钟”的庙宇遗址,属于“岩屋沟八景”之一,曾是佛教香火繁盛的地方。清代时,此处走出了一位出使琉球的外交使者。
《光绪白河县志·杂记》记载:“古佛洞在南乡小白石,距城百二十里。洞临河,幽深广阔。遗有释迦达摩诸像,残碑剥落殆尽。仿佛犹存‘正德’二字。乾隆五十五年(1790),监生何九成、乡民盛宏耀等重建宫殿。安徽太湖县文生赵孟儒留寓于此,为之作赋以记奇胜。”
何九成经考证是《光绪白河县志》记载中“何诚九”之笔误。何诚九是茅坪何氏家族的十二世祖何学经(1732-1791),何氏后裔称之为“诚九公”,祖籍安徽省太湖县。据茅坪村、晏家村和枣树村现存的《何氏家谱》记载:“何学经,字诚九,生来深沉有识,不傲于物,不欺于人。身游关中,名驰京邸。开创基业,履厚席礼。”
赵孟儒,号克斋,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三十一代世祖,安徽省太湖县赵氏家族十三世祖赵文楷的侄子,与何诚九是同乡。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时年58岁的何诚九决定,和乡民盛宏耀合作,重建佛洞“宫殿”。期间,一年轻人造访何诚九,原是安徽太湖县宝坪的老乡赵孟儒。据《赵氏家谱》记载:“赵文楷侄孟儒,学识渊博,深得赵文楷器重。”老乡异地相逢,何诚九喜出望外,迎接赵孟儒到家中置办酒席,盛情款待。
经过何、赵二人精心设计和近一年施工,到乾隆五十五年冬季,佛洞“宫殿”建成,以东西为中轴线。东面开有包括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这三门并列的山门,两边有二金刚力士分列左右。天王殿南面紧挨佛洞沟。依沟水之势修筑栈道,栈道两旁是园林。园林间溪水潺潺,曲径通幽,桃红梨白,柳暗花明,象征着佛法圣地境界无穷。天王殿后边的洞内是僧人生活区,包括库房、客房、厨房、浴室等。
从此,佛洞寺院信徒云集,香火不绝。欣喜之余,赵孟儒作赋一首,庆贺佛事开张之喜,借以反映当时佛洞一片欣欣向荣的佛事景象,并以“佛洞神钟”为题,赋诗一首,录入《嘉庆白河县志·艺文志》中为证:
淡烟暧嗳罩清晨,古洞遥遮望未真。
佛像庄严留宝座,钟声缥缈出红尘。
催开上界天光暑,惊醒凡间夜梦新。
待到日高清响寂,禅关依旧枕溪滨。
乾隆五十六年(1791)春节刚过,何诚九突染恶疾,一病不起,经多方医治无效,于二月二十八日卯时去世,终年59岁。安葬于茅坪水田河口对面山上的黄泥坪。
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何诚九家庭和刚起步的佛洞寺院带来沉重的打击。当时,何诚九长子何万钟年仅25岁,既没有管理经验,更不懂佛法。在何万钟百般挽留之下,赵孟儒面对何家困境,考虑再三,答应继续留在佛洞寺院。
光阴荏苒,赵孟儒经营寺院佛事,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嘉庆五年(1800)初,赵孟儒收到叔父赵文楷的来信,邀他一同出使琉球。见信后,赵孟儒心想,这既是对自己的莫大信任,也是历练成长的大好时机。于是把佛洞寺院事务全部交由何万钟,自己收拾回太湖复命去了。
安徽省太湖县的《赵氏家谱》记载了赵孟儒随其叔父赵文楷出使琉球的后续历史:“太湖赵氏系出宋朝赵氏皇族后裔。到十三世祖赵文楷,铭记家训,继承家风,勤学苦读,一举考中状元,又以钦差身份出使琉球国,而享誉海内外。值赵文楷出使琉球,选从客,海道险远,人惮从行,赵孟儒欣然前往。嘉庆六年(1801)从琉球归,编修《赵氏家谱》……晚年迁居陕西。”
后来,何万钟收到过赵孟儒一封来信,信中询问佛洞情况,同时介绍出使琉球之行:赵文楷一行使者经山东、江苏、浙江、福建,钓鱼岛等地,水陆兼程,于嘉庆五年十一月到达琉球的一路艰辛。
一年后琉球国王发表演说,送行使者,“国王感激之词,依依若如下泪”,送别人群“跪道,有哭者”等。此行大大加深了琉球国与大清王朝相互了解与邦交之好。信中还抄录了赵文楷本次出使期间创作的一首诗:
沧海东去是琉球,飞楫迎来使者舟。
万里琼波劳远梦,五回龙节下炎州。
直教薄海霑皇泽,敢谓乘风惬壮游。
辩岳山头回首望,紫云天半护神州。
可以想象,一个钦差大臣的侄子,且伴随使团出国余年的赵孟儒,其书信邮寄到了密友何万钟手中。对于何万钟本人,乃至小白石河流域及整个白河县,该有多大的影响。可以推断,在当时,至少可以推动佛洞佛教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赵孟儒与何诚九、何万钟父子之间的友谊也被传为美谈。
如今,尘封了寺院僧影,远去了佛光钟声,只有佛洞晨钟的遗址,静卧在小白石河畔,默默诉说着佛洞晨钟的沧海桑田……□卫志强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