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请女婿 赛女婿 遗女婿
2024-10-15 11:24:41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合阳人把民间歌谣称为“花花”,“花花”有词曰:“丈母娘见女婿,兴的要死去(方言念qi)。”“丈母娘见女婿,兴的就像老母鸡。”此处的兴,指高兴、兴奋。女婿是要和女儿过一辈子的人,俗话说“女婿顶半子”,因此,丈人丈母对女婿,尤其是刚结婚的新女婿那可真是视若掌上明珠,由此在合阳大地上便形成不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

请女婿

合阳与澄城两县由一条大峪(浴)河相隔。大峪河东塬上有个大村子,原名叫防虏寨,现在改称为方寨,是合阳县西北乡金峪镇党委、政府的所在地。村中有一个代代相传的古老民俗:请女婿。

每年大年初三,照例是刚结婚的新女婿领着新媳妇回娘家拜年的日子。新女婿知道丈人家晚上要请女婿,来时除了带上拜年的礼物之外,还要提上一吊子猪肉,或三五斤,或七八斤,数量依家中的经济状况和家长的大方程度而定。

招待新女婿吃罢晌午饭,作为主人的丈人丈母便开始到巷道里给左邻右舍打招呼,丈人见人便说:“今黑请女婿哩——”下面没说出来的话是“过来喝上两杯!”双方心知肚明。丈母娘则是请自己的伙伴晚上过来帮忙准备饭菜。

请女婿实质上是显示丈人家人气的一种方式。左邻右舍来时什么礼物都不拿,只要人到便是给足了主人面子,而主人要的就是那种满院笑语喧哗的欢乐喜庆气氛,正如俗语说的,“山潮水潮不如人潮”,人气旺是农家院里最值钱的东西。试想想,打了招呼没人来,好烟好酒没人动,那这个年还能过好么!

看看人来齐了,丈人便领着新女婿挨桌给大家看酒,先要介绍“这是你某爷、某叔、某哥”,问过“新年好”,丈人还要叮咛一句“以后在路上碰见了就要打招呼”,新女婿连连点头。酒喝罢,兴未尽,便拉开桌子打扑克,抹花牌,搓麻将,或者围在一起谝闲传,直闹腾到半夜后方散。

请女婿应该是巷院中的狂欢节,增强了人际关系,为生活单调枯燥的农家院涂抹上一层欢乐喜庆的色彩,让年味变得更浓。

赛(晒)女婿

俗语云,“六月六,太阳红,衣服晒了不生虫。”农历六月初六是民间的曝晒节,农村人把衣服,特别是那些皮衣、毛衣都取出来在盛夏的阳光下晒一晒,以免遭虫蛀。乡间文人也把自己心爱的书本在阳光下晾晾,防湿防霉。而在合阳县东南乡金水沟畔的蔡苜村却有个六月六晒(赛)女婿的风俗。

蔡苜村东南有一座规模很大的神庙,叫救郎庙,供奉当年舍生取义,搭救赵氏孤儿的程婴、公孙杵臼等。每年六月初六的庙会称为“天贶节”,意思是神灵会降下福祉到人间。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刚结婚的新女婿自然要领着新媳妇回娘家,一则逛庙会看戏,二则看望娘家老人在三夏大忙中累着了没有,热着了没有,称为“看忙罢”。来时必带用新麦面蒸的大调和馍,馍里包上清油、芝麻、椒叶、调和面,又大又暄腾,显示女儿对老人的一片孝心。

过去富裕人家的新媳妇回娘家,套上轿车,马铃当当,从巷中走过,人们都投去羡慕的目光,有人还可能说一句:“看人家这气派!某某家的女儿嫁了个好女婿!”有的新女婿在巷道里见人便打招呼问好,人们便会夸这小伙子“有礼貌,懂礼数”;有的新女婿两眼朝天,遇人不搭话,巷院中人便会在他身后指指点点,说几句诸如“嘴叫泥糊严咧”“就像是谁欠了他钱似的”之类的风凉话。态度和蔼、懂礼貌的新女婿自然会受到人们的称赞,而端个架子,自命不凡的新女婿则在丈人家门前给人们留个坏印象。无形之中新女婿之间形成无声的比赛。近年来,新女婿不只给老人带调和馍,还带新衣服、糕点、烟酒茶叶之类,这也形成一种孝心的比赛。新女婿恐落人后,事先都要做充分准备,把各方面考虑周全。

与其说是赛女婿,不如说是“赛丈母娘”。六月六这天丈母娘最为辛苦。晌午饭是馄饨、麻食之类的民间细饭,新女婿吃罢便去庙会上看戏或歇晌(午休),丈母娘则忙活着准备“吃半晌”的饭菜。摊煎饼必不可少。选一个三角地带,用砖头支起铁鏊,鏊下笼着麦秸火,一张又一张煎饼散发着“荃香”的花椒叶味,还有一股淡淡的烟火味,丈母娘的脸上却是黄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滚。接着熬红豆米汤,烙油饼,蒸凉皮,做各种凉菜热菜,唯恐怠慢了新女婿。“吃半晌”是一顿马拉松式的饭,连吃带谝,一直吃到太阳落山,新女婿才领着媳妇告辞,丈母娘还要给亲家带些煎饼、油饼,让他们分享节日的欢乐。

应该说,此处的“晒(赛)”已经和现代流行的“晒”意思相同,就是摆出来让大家看,请众人品评。蔡苜村党支部、村委会顺势而为,为古老的民俗赋予新意,近年来曾几次组织孝老敬亲活动,促进敬老爱老新风的形成,在周围村庄引起很大反响。

遗女婿

西铜鞮是太枣沟南百良塬畔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村庄里传下来一个“遗女婿”的独特风俗,为周围其他村庄所没有。

大年正月初四,刚结婚的新女婿都来丈人家拜年,但不像其他村那样当天返回,而是在丈人家住下来。从初四晚上开始,巷院中的左邻右舍便络绎不绝地来看新女婿。来时用盘子端一个酒菜碟子和一壶酒,寒暄几句,互问年好之后便开始“行令”“打虎”。

所谓“行令”,就是来人提出问题让新女婿回答。比如问“卧下的牛起来时前腿先起还是后腿先起”。农村孩子对耕牛自然不陌生,可是平时对这样的细节并不太在意,难免口中嗫嚅,闹个红脸,逗得一屋子人哄堂大笑。新女婿答不上,就得罚一杯酒。也有的人行令时是自己说一句,让新女婿重复一句。比如“麦囤十分孤干(合阳方言,意为形状美好),装上麦子好看。老鼠来了一串,花猫来了不见。”新女婿重复这样的话自然不成问题,但接下来的一段话是打趣丈母娘,新女婿可就不好开口了。令是这样说的:“丈母娘十分孤干,戴上花儿好看。相好的来了一院,丈人来了不见。”行令的人不断催促,新女婿就是说不出,只得喝一杯酒了事。还有的令类似绕口令,测试新女婿的反应程度和口齿是否伶俐。比如:“门背后有个杌子,杌子上放的谷子。顺门来了个秃子,撞倒杌子,撒了谷子,不晓得该撵秃子,还是该扶杌子,该揽谷子。”各种妙趣横生的令不时让农家小院腾起阵阵笑声,使得春意更浓。

所谓“打虎”,就是猜谜语。新女婿猜对了,出谜的人就得喝一杯酒。若猜不出,新女婿不只要喝酒,还要唱一首歌或一段戏,说个笑话也行,反正是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艺。民间谜语都取材于身边的物和事,语言押韵上口。比如:“白龙卧乌江,头顶放毫光。吸尽乌江水,死在沙滩上。”谜底是过去农村家家都用的老油灯。把棉花做的灯捻子比作白龙,形象生动。又如“一个娃,一身虮。不靠墙,立不起。”是指杆秤,身上的秤星好似衣缝中的虮。

“行令”“打虎”的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九。西铜鞮村东南方有一座玉皇庙,规模宏大,正月初九的庙会远近闻名,年年都要请戏班子来助兴。卖元宵节用的灯烛客商一家挨一家,卖风味小吃踅面、炸油糕的饭摊排成两行,叫卖声不绝于耳,人流涌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吃罢早饭,丈人丈母便要安排人陪着新女婿去上庙会。到了人多处,趁陪同的人不留神,新女婿顺势溜进人群中,避开陪同人的视线,陪同的人心中明白,也不认真寻找,随他去吧。新女婿玩上一会,便回到自己家中去了,而新媳妇则要在娘家躲灯,直到元宵节过罢,正月十六才回婆家。陪同的人回到家中,老丈人不见新女婿,自然要问:“人呢?”陪同的人答:“遗咧!”大家心照不宣,再不往下问,更不会安排人去寻找。西铜鞮村人把这种做法叫“遗女婿”,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正所谓“十里乡俗九不同”,请女婿、赛女婿、遗女婿这些独特的民俗都发生自民间,沾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钤盖着农耕文明的印记,而且具有极强的文化感染力,它们产生的时间和原因已经没有人能说得上来,但它们都是增强人际关系,活跃农村生活的良风美俗,而且大大提高了所在村庄的知名度,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保护、传承与弘扬。

□史耀增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