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桦
北周,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都长安,历五帝,共二十四年。春节前,笔者走进咸阳市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探访北周第三位皇帝宇文邕在位时期的一件珍宝。
天元皇太后金质玺印是文博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北周时期的一件珍贵文物,更是中国历史上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皇太后金玺,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这枚玺印是用纯金制成的,重量达到了802.56克,可谓是沉甸甸的历史见证。它的玺面为正方形,长46毫米、高27毫米、印通高47毫米,整体造型端庄大气。玺钮则是一只獬豸,这是一种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能明是非辨曲直的神兽,用它来作为玺钮,也寓意着皇太后的英明和公正。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枚玺印的玺面上篆书阳刻着“天元皇太后玺”六个大字,字体圆润流畅,美观大气,充分展现了古代篆刻艺术的魅力。
据了解,天元皇太后金质玺印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武德皇后阿史那氏的印玺。印玺上面的神兽头似羊似马,鼻孔清晰,双眼眉弓突起,二目圆睁炯炯有神,鬓发两分,头顶有一向后分叉弯曲翘起的独角。前腿俯卧跪,后腿关节屈状向外撇蹲蹴势。前腿两外侧饰翼形凸起纹,后腿两外侧则饰云纹凸起,尾顺势盘向一侧身边,腹部肌肉发达,爪为四趾。
印基与印钮分别制作,用榫卯结构镶嵌而成一体。印文当前凿刻玉筋篆阳文两行式“天元皇太后玺”。
咸阳市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刘征兵介绍:“它的发现是研究从秦汉阴文铸造官印转向隋唐阳文蟠条官印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北朝帝后印玺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在考古学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枚金印见证了鲜卑和突厥政治联姻的历史,是唐代以前唯一的可信帝后玺印,也是史上发现最早最大的皇太后金质玺印。该玺印的面世牵出了一段鲜卑与突厥政治联姻的尘封往事。
公元551年,阿史那氏出生。其父是突厥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一名燕都)在位时,突厥的势力日益强大,成为北方草原新的霸主。时值中原地区的东魏、西魏正在激烈争夺,双方竭力与突厥争着结成联盟。
公元557年,宇文觉建立北周政权,560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继位),为联合突厥之力灭掉北齐,前后多次派遣使者与突厥邀约联络和亲,木杆可汗才答应将女儿阿史那氏嫁给宇文邕。正当北周准备派人到突厥迎接亲时,北齐为拉拢突厥也带着大量贵重财物,前去提亲。木杆可汗看到北齐大批量的财物后,在北齐和北周之间左右摇摆,北周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派四位大臣带领六宫以下120人出使突厥巩固婚约。在此期间,木杆可汗在北周和北齐政治联姻上反反复复,一拖再拖,迟迟不肯答应。
公元567年末,本来少雨的蒙古国草原上,天气突变,雷电交加,大风吹坏突厥人居住的帐篷,木杆可汗以为是遭到天谴,感到十分害怕,才以礼送女儿随使者归周。从周武帝即位迎亲算起,为娶阿史那氏整整用了8年。
公元568年,北周的迎亲队伍回到了长安,宇文邕为了表达对这一亲事的重视,亲自出城迎接,并且在册立阿史那氏为第一皇后的同时,将原配李娥姿(宣帝宇文赟之母)由“皇后”改称为“帝后”,并以皇后为先,以表示对突厥的尊重。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19年,确立了北周的巩固地位,灭北齐,定江南,为统一天下作出了很大贡献。578年(宣政元年),武帝宇文邕驾崩,宣帝宇文赟继位,579年(大象元年)二月,登基八个月的宇文赟禅位于静帝宇文衍(后改名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尊生母李氏为天皇太后,尊阿史那氏为天元皇太后。
据史书记载:北周武帝宇文邕有两位皇后,一位是李娥姿,宣帝宇文赟生母;另一位是阿史那氏,为突厥木杆可汗之女。阿史那氏与宇文邕生活9年多,据传没有留下子嗣,这或许是宇文邕怕被突厥控制的原因。582年(隋开皇二年),32岁的阿史那氏病逝,隋文帝下诏,以皇后规格,将阿史那氏与武帝宇文邕合葬于孝陵。谥号“德”,即武德皇后。阿史那皇后则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史可证的突厥皇后。
天元皇太后金质玺印。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