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评论 跆拳道VS中国武术谁更“厉害”
2007-12-21 10:47:39来源:
分享到:
  字体:【
   时值年终岁尾,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2007年中国群众体育工作即将划上完美的句号,在健身热潮掀起的同时不难发现,跆拳道馆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城市开门迎客,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道馆健身,而各地武馆却愈发无人问津。作为“洋功夫”,跆拳道缘何比土生土长的武术更具“市场宠儿相”?
    跆拳道馆门庭若市
    “我女儿才2岁,能学跆拳道吗?”记者日前在长春市一家跆拳道馆采访时,见到市民左先生正在咨询,“我想让女儿从小就拥有健康的体格、有礼貌、有斗志,所以想送她来学跆拳道。”当记者问左先生是否考虑过让女儿学武术时,他回答道:“不行,学武术太苦了,再说,现在哪有像样的武馆啊。”
    事实上,目前和左先生持类似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近一段时间,记者调查发现,在越来越多白领、学生开始接触跆拳道的同时,许多未成年人的家长也开始将孩子送到道馆去接受磨练。目前,跆拳道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太原、长春等城市都已形成较大规模,许多城市甚至已将跆拳道编入学校体育课教材。目前越是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跆拳道就越火。学功夫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它能强身健体、提高涵养,练跆拳道正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与如火如荼的跆拳道相比,土生土长的中国武术在国内却愈发遭到冷落。中国武术“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然而这一颇具推广价值的国术体系却与当代人的文化生活形成断层,在很多人眼中,武术仅仅是吃苦、打架、神秘的代名词。
    虽然在长春市目前有40余家跆拳道馆,但武馆却是屈指可数。日前,记者来到长春市武术协会成立的长春市武馆,虽然该武馆坐落于市中心体育馆,但其门牌却设在体育馆最鲜有人人注意的一侧。走入其中,记者 发现武馆内不仅光线暗淡、硬件简陋,习练者数量也少得可怜。坐镇该武馆的中国八极拳一代宗师、长春市武术协会主席孙生亭在颇为寒酸的办公室里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中华武术需要弘扬推广,但政府的扶持方向和力度都有待商榷,我们这个武馆只能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来搞,学员来这里每月交100元,就可以学习八极拳和杨氏太极拳,算是场地维护费。”
    “学一小时钢琴要多少钱?学一小时芭蕾舞要多少钱?武术已经当作公益事业来推广,而且这么低的价,但它始终不为大众广泛认可,”孙生亭指出,武术与跆拳道在中国市场已竞争了多年,除河南省、沧州市、泉州市等地之外,在国内大部分发达城市中跆拳道都是占上风的。虽然民间的传统武术习练者仍大有人在,但多散现于晨练场所,武术在市场化道路上已经落后跆拳道一大截。
    跆拳道比武术更具市场宠儿相
    “不可否认,无论实战技击还是竞技对抗,除了泰拳外,世界各国几乎没有可以击败散打的技击术,很多时候,跆拳道甚至会被散打打得溃不成军。但在市场推广环节上,以散打为代表的武术与跆拳道的差距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刘振华说。
    刘振华指出:“我从小在少林寺附近练武术,为什么最终选择跆拳道?因为我发现了跆拳道有许多东西是武术暂时还不具备的,”其一,跆拳道注重礼仪且系统化,推崇感恩、尊师重道;其二,观赏性强,从道服到场地,包装效果均在武术之上;其三,安全系数高,让孩子家长放心;其四,不受年龄限制,既有品势、跆拳舞等有氧项目,也有竞技化的无氧项目。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来学跆拳道,因为现在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没礼貌、没斗志,很多男孩从小就像个小女孩一样腼腆,让这些孩子学跆拳道可以培养他们的坚韧性格。另外,年轻女性学几个月跆拳道还能防‘狼’,”刘振华说。
    长春税务学院国际经济系教师秦喜亮认为,武术和跆拳道相比,前者蕴含的内容更丰富、范围加广泛,但在市场推广和宣传时,庞大的武术体系需要把各门派、类别整合起来,进而作为一个整体亮相市场,这必然延缓市场化步伐。跆拳道凭其独有的内涵、专一的训练体系卸下了一些非市场化的包袱,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跆拳道作为奥运项目,能够将奥运会当作推广平台,使大众在接受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把它当成时尚运动的代名词,”他说。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李廷奎也指出,国家目前把大量的资源注入竞技武术中,却忽略了具有群众基础的传统武术的发展,中小学武术教材流于形式,武德教育缺失,这种本末倒置的策略使武术发展日趋偏离轨道。
    建议国家能够重视武术的市场推广,从国家体育总局到各地方体育局都能对武术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李廷奎也建议,希望中小学在体育课之外增加武术课,让强身健体与文化推广并行。同时,能够将武术作为全民健身主推项目,借鉴跆拳道的市场化运作方式走出一条特色之路,以确保武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结晶体不会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王昊飞)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阅读推荐
热门图片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