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评论 探索非遗带动就业增收新路径
2023-05-23 09:31:46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彩绳、丝线、挂饰配件、剪纸图案、纯色小块土布料……连日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思平村小稔屯“仫佬族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多张桌子一字排开,桌面上摆满了香囊制作材料,当地妇女一针一线认真绣制仫佬族剪纸特色香囊。这一传习馆已经成为促进村里妇女和老人就业增收的“微工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世世代代相传承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色性和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标志。然而现实中,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因传承人减少,或因影响力趋弱,逐步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紧迫而重要。

  目前,非遗保护较为碎片化和市场化,一些非遗陷入消亡的境地。应该看到,大多数非遗是群体拥有的,如果没有社会受众和群体基础,就没有强大的生命力。把着眼点放在社群环境的维护上,才能构建起坚实的非遗保护基础。

  从一些地方的经验看,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结合市场经济环境,找到一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路径。如此才能实现从外部供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罗城仫佬山乡剪纸艺人罗华清在村里设立“仫佬族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向乡亲们传授剪纸技艺,带领大家制作香囊、绣花鞋、衣帽、手提包等特色文创作品。此举在传承仫佬族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妇女和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在罗华清的培训带动下,该村有100多人参加了技艺培训,60人参加了剪纸文创产品制作。从事仫佬族剪纸技艺的人,从1人发展到100人,未来还会有更多人掌握和运用这门技艺。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这项非遗会有更广泛的群体基础和厚实的生存土壤。当传统技艺有了增收能力,成为技艺掌握者和传承者的致富手段,非遗保护就有了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达1557项。从已有的经验来看,非遗商业化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有效路径。但在市场化探索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因此,除了要加大政策扶持,还需要非遗传承人基于保护的初衷,向更多有兴趣和爱好的人传承技艺。针对特定群体开展普及与推广,走抱团发展模式,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让非物质文化在商业化进程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充分用好资金和政策,深挖非遗价值,激励更多非遗传承人带领乡亲学艺增收,非遗就会得到更好保护,也会更有生命力,从而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生机活力。(叶小红)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