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建议健全运行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建立企业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制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中国特色学徒制,赋能工匠人才成长。”代表委员围绕进一步完善学徒制建言献策。高质量中国特色学徒制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学徒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制度体系、社会认知以及培养效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3月9日《工人日报》)
在当今产业转型升级与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学徒制作为传承技艺、对接产业需求的重要方式,正在更广泛范围焕发新生。
当前,学徒制正逐渐成为培养工匠人才的重要途径。一些地方近年来通过扩大学徒对象范围、保障学徒劳动报酬等政策,将企业需求与教育培养紧密结合,为企业输送了大量能够“毕业即上岗”的技能人才。这种“订单培养”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还让学徒在学习中积累“实战经验”,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然而,我国学徒制的推广仍面临一些挑战。一些地方的产学衔接深度不足。有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滞后于产业技术更新,企业未能深度参与培养方案设计,导致学徒技能与岗位需求存在错位。此外,社会对学徒制的认知仍停留在“低学历者选择”的刻板印象中,含金量偏低,影响了青年群体对学徒制的选择意愿。
要让学徒制真正成为赋能工匠人才成长的“加速器”,无疑需从制度保障、产学协同、价值提升三方面发力。首先,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是基础。可通过立法明确企业与院校的责任分工,建立专项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机制,降低企业培养成本。同时,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徒制质量评估标准,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培训过程,确保培养质量。
其次,深化产学衔接是关键。企业应与院校共同制定动态更新的教学大纲,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使教学紧跟技术前沿。
最后,提升学徒制的社会价值是长远之计。需进一步提升“师带徒”薪酬待遇,确立“名师”育才的价值导向,推动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在职称评定、人才引进中赋予学徒制毕业生同等地位,并通过媒体宣传优秀工匠案例,扭转社会偏见,让“师带徒”成为青年向往的成长路径。
学徒制的生命力在于“实用”与“认可”。唯有让企业看到效益、让学徒看到前途、让社会看到价值,才能激活这一传统模式的时代潜能。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