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富明先生的《马聪文集》主要研讨一代国学大师、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吴宓教授一生凄凉的传记。吴宓教授是泾阳安吴堡人,和我是同乡,但不是一个时期的同乡人。我从小出生在泾阳县安吴堡,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对吴宓教授的人生也略知一二,当时吴宓教授逝世时,因从梁平劳改回来,一直在泾阳西关面粉厂,其堂妹吴须曼那里度过生命的最后。
吴宓教授,一个被文化名人的再发现,还得从吴宓教授平反时说起,研究吴宓教授,那是一本大书,非一个人所能的事。“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我要喝水,我要吃饭。”这就是吴宓教授在其生命之烛将燃尽之时,发出的最后一声呼唤!将这最后的呼唤传向社会的,恰是吴宓的乡亲马聪先生。因此,我将吴宓“再发现者”的光圈戴在马聪先生的头上。吴宓的冤案虽于1979年平反,但关于他对我国现代文化发展作出的不应被忽视贡献的研究却沉寂下来。1987年3月10日,《人民政协报》刊发马聪文章《历史不会忘记》,再度激起了学术界研究吴宓的热潮。
马聪先生出生在陕西泾阳县,他同吴宓教授是乡党。他肩负着泾阳县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的重任,从一个村镇到一个村镇的游走,这厚厚的乡情、浓浓的泥土气息铸冶着他、浸润着他。但泾阳县狭小的境域并没有局囿他的文化视野,泾阳县固有的文统脉运和他在西安外国语学院接受的西方文化熏陶,恰恰氤氲了他中西兼容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视野。因此也有了马聪先生对吴宓教授诸多研究成果的问世。此外,对马聪先生文学创作的产生,也应作如是观,作如是解。
1976年吴宓教授病重,又被迫退休,从西南师范学院回原籍泾阳居住。从此吴宓教授便在其胞妹、泾阳面粉厂职工吴须曼的照料下,在泾阳西关一家简陋的民宅里留住下来。
吴宓教授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家文化教育建设。早在1958年,他就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大量中外书籍,捐给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吴宓教授一生勤奋学习,知识渊博,通晓世界多种语言,可谓学贯中西,文博古今。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工作认真,襟怀坦白,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尚念念不忘祖国年轻一代的学习。一次他与其堂妹在闲谈中,听到现在许多中学都未开外语课,便问其什么原因。当后者答道“没有外语教师”时,先生竟急切而不解地问道:“那他们为何不来找我啊?”回答这意外疑问的同时,是一声叹息和两行热泪。
历史没有忘记这位对国家卓有贡献的老人。1978年6月5日,西南师范学院为吴宓教授举行了追悼会。1979年7月18日,西南师范学院召开了全院教职工大会,为吴宓教授恢复名誉。同时泾阳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也出版了第三辑《泾阳文史资料》文集。曾记得,吴宓教授回安吴故里时,把自己的《吴宓日记》和《吴宓诗集》交给老表孙杰曼后,对其说:“我一生没有多余钱,只有些书,交给你保管。” □陈晨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