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易俗社文化街区的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
在易俗社文化街区,秦腔元素随处可见。
易俗社文化街区入口。
西影电影圈子一隅。
所谓“在地文化”,就是景观、建筑、民俗文化、居住形态以及宝贵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资源。特色名人故居、博物馆、文化传承与教育机构;特色品牌美食、手工艺品、物产市集、风俗规矩与特色企业;特色仪式节庆、展会赛事等,都属于“在地文化”的范畴。
近年来,“在地文化”和艺术元素正越来越多地植入西安的街巷,催生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艺术街区和引人注目的网红打卡地。
古韵与新声碰撞
曾几何时,繁华的东大街落寞了,被赛格、大悦城、老城根等一个又一个新的商圈所代替。易俗社文化街区的精彩亮相,通过“馆、展、演、商”四位一体的方式,充分展现古老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现代文化街区的时尚气派,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走进以秦腔为特色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你会发现,秦腔的元素无处不在:点缀各处的秦腔人物脸谱、建筑物外立面上巨大的青衣扮相人面、街区中心的仿古戏台、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无不传递着秦腔艺术的神韵和精髓。
不听秦腔不识陕,不至易俗不知秦。易俗社文化街区将摇滚、秦腔等融于一方戏台,使传统戏曲焕发鲜活的生命力。在街区内,西安饭庄、同盛祥、五一饭店、白云章等老字号美食,满足游客一站式“咥”美食的需求。
地下一层,“东邦哥”带游客瞬间“穿越”回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安:弯弯曲曲的街巷、老旧的电视机墙、整架的小人书、西安照相馆、老缝纫机、老海报等唤醒了儿时记忆,将时光倒回;各类小餐饮、小百货和闪烁着霓虹灯的理发馆,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西安的样貌复刻还原。
老西安人杨敏说:“小时候家在案板街的我,经常和小伙伴在这一带玩,后来好多老店都消失了。如今来到易俗社文化街区,这里有好多老字号的店,让我仿佛又找回了童年时光。”
在这里,文化融入生活,营造出全新的旅游场景,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带动了周边旅游消费。
影视同文旅融合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西安电影制片厂入选,这是西安市首个国家工业遗产项目。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立于1958年的西影是西北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影片生产基地,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西影60多年的辉煌历程是新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缩影。
秉承“无伤痕开发”“修旧如旧”的理念,西影对占地150亩的老厂区升级改造,打造西影电影圈子,完整保留了老办公楼、洗印车间、置景车间等老厂区苏式建筑群的风貌以及珍贵的电影放映设备、电影道具、艺术档案资料等,形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厚的产业园区。
西影创新“电影艺术商业模式”,积极探索“影视+文旅”跨界融合,用电影基因赋能城市发展,为城市生活注入了新活力。西影电影圈子与生俱来的文艺气质奠定了它独有的特色,与时下流行的“微旅行”相契合,受到大众特别是爱好电影的年轻人的喜爱。
走进西影胶片电影工业馆,这里保留着电影从底片冲洗、配光、剪辑到拷贝、胶转数等10余个工艺流程,是国内最完整的、还可运转的胶片洗印修复及数字化生产线,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西影电影博物馆拥有300余台电影放映设备,还展陈着30余辆电影老爷车、2万余本电影胶片以及上万件电影实物道具,全面展示了胶片电影工业发展史和西影电影艺术成就。
历史和潮流相拥
陕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可供深度挖掘的“在地文化”众多,如何深层次开发“在地文化”,进而将其转化为落地产品,在有效传承文化的同时,获得经济社会效益,是文旅开发中的一个重点和痛点。
在筛选“在地文化”进行IP打造时,一定要挖掘其最典型的元素。很多文旅目的地存在多层次的IP,但重要的是,要找出其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分层打造。
宝鸡西府老街、安康石泉秦巴老街、韩城古城等,也是通过挖掘“在地文化”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范例。
相比千里迢迢去遥远之地看风景,不如发现身边的美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微旅行”。让我们就一处景点、一个街区、一个主题慢慢游、细细品,感受身边这座城市的不同味道和美好。
□李卫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