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孕育华章,满怀家国情。”带着对作者崇敬的心情读完这部长篇小说《兴安踪影》,心中油然生出了这一句话。
掩卷之后,望着案头这部三卷本110多万字的厚重作品,想象八十多岁的孙扬老先生胸腔始终跳动的那颗赤子之心,我的眼眶竟也在不知不觉间湿润了。他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讲故事,读中草药大夫的爷爷收藏的名著,在心中种下了热爱家乡报效国家的种子。初中毕业时,根据当时了解的情况和掌握的资料,他就准备写一篇反映旬阳共产党员遭遇围剿的小说,可是因父亲去世后心情悲痛而不了了之。后来,他当兵走入军营,又在地方武装部担任领导,有很多机会听到了共产党早期在安康地区各个地方的革命战斗故事,并积累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和故事素材,所以那时候就想创作一部反映安康红色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由于军营练兵和工作繁忙等种种原因,这个梦想一直藏在心中无法实现。
在和孙扬老先生交往中了解到,他从8岁开始在父亲腿上写诗,到如今80多岁高龄,心中始终都怀揣着文学梦想,并在这一生中与文学不离不弃。在岗位工作时充分利用休息时间读书写作,退休后他便把所有的爱好和时间都集中到了文学创作这一件事上,目前已出版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专著8部,累计创作发表作品600多万字。最令人震惊的是,2012年,他在创作《中华谋略》系列小说时,突然感到时不我待,便立即停止了手头的创作,要决心完成过去的那个重要心愿,为故乡安康书写一部大书。随后,他用三年时间就十分顺利地为读者奉献出这么一部皇皇巨著。
至此,从初中毕业时的15岁到《兴安踪影》正式出版时的78岁,这部小说在孙扬老先生的生命历程中孕育了60多年,可谓是倾注了他大半生的心血。由此,我们难以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情怀啊!
先从《兴安踪影》的书名来看,兴安的意思,一是指地名,如今的安康,原为“兴安州”;二是建设、振兴安康;踪影的意思是,踪迹和形影,足迹和身影,要寻找的对象。二者结合在一起,我理解的意思是,追寻振兴安康进程中曾经的那些不能忘却的踪迹和身影。这或许是作者在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
再看,孙扬先生已出版的著作名称都有“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之美,又似乎包括了五光十色,从“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红”各种色彩中,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天地日月人”的灿烂光辉。例如,想象《蓝江月》这个书名,其内容必是描写温柔的蓝色江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的美丽的诗意夜景;又如《红裙子》这个书名,让人自然会联想到发生在美女身上如何如何的动人故事;再如看到《紫燕云》这个书名,让人仿佛看到了如云的福鸟紫燕在农家门前灵动飞跃的画面;还有《赤子小松鼠》《黄花开了》等著作名称,让人都有明显的情景、画面感和丰富想象,在此不再展开赘述。
《兴安踪影》这部书的整体内容,以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精彩故事,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生动讲述了1938年到1941年四年间,陕南安康地区共产党组织在同敌人英勇斗争中建立、发展和壮大的革命历程。置之当下来看,这无疑是一部重大题材的、红色革命的、凝聚人心的历史长篇小说,可以激发广大读者保家卫国的磅礴力量。
打开第一卷后,我就被开头描写的故事画面牢牢吸引了。故事地点发生在陕南镇安与旬阳交界的仁河一带,由一场误会的枪战,引出了段启瑞、刘威诚、赵明、陈振山、刘湘卿等一大批“抗日一家人”。故事由此生发,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牵着读者的紧张神经,让人由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故事的节奏安排非常精当,一张一弛,张弛有度。阅读中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激烈紧张的战斗场面让人把心悬到了嗓子眼,让人感动和敬佩解放军官兵和共产党员的英勇无畏;时而可见陕南的山水田园画卷,令人身临其境;时而可见陕南的风土人情,让人似乎回到故乡的淳朴民风之中。因其厚重的历史性、丰富的故事性、情节的戏剧性、积极的趣味性,让我津津有味地阅读了两遍还依然感到不过瘾。所以,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
作者在《兴安踪影》中,通过生动精彩的艺术创造,塑造了一大批为实现革命目标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克服困难、敢于斗争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并通过他们与老百姓交往相处的鱼水关系,歌颂了在那一特殊时期,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协作、不畏艰难、保家卫国的拼搏奋斗精神风貌。具体看,在宏大的叙事进程中,塑造的人物达400多名,其中包括地下党员王力(刘湘卿)、李兆众、罗长勤、刘文彬、雷世恭、鲁学昭,还有贺龙、关向应、贾拓夫、董必武、习仲勋、汪锋等典型人物。虽然人数众多,但人物形象清晰、分明、突出、鲜活,给人印象深刻。
作品故事虽然描写的主阵地在秦巴山区、汉水两岸,但作者以陕西南北为轴线,对秦岭之南和之北,以及西安、铜川、旬邑、照金、延安等地域战线的故事也有生动讲述,并以无形的表达技巧,通过明争暗战、对质、抓捕、营救、火拼、封锁、突围、渡江等一个又一个宏大场面的展现,令人感到故事情节悬念不断、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极富感染力,因而让人感到这部作品既是血汗交织的故事书,又是血雨腥风的革命史诗。同时,一大批英雄群像也随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读完此书,亦是让人强烈感受到共产党所取得的革命胜利都十分来之不易。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作为一名军人和地方武装干部出身的孙扬先生,创作《兴安踪影》这部作品,无疑是想为故乡永远铭记一段沧桑而又充满正能量的英雄史诗。而这部作品也助他成功完成了心愿。然而,它不仅是安康红色题材历史故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红色历史故事的一部分。因而说,这部作品是他献给故乡的珍贵礼物,也是献给大众的精神佳肴。正是由此,奠定了小说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陕西的革命历史尤其是革命文学史上,这部小说不能被淡漠或者遗忘,而是应该受到社会的热切关注和广泛重视。
同时,无论从作者的创作初衷来看,还是从作品内容的本身自然呈现来看,《兴安踪影》都向读者展现和渗透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满满的家国情怀。因此,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光荣传统教育的生动的辅助教材,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特别值得一读。
当然,《兴安踪影》的语言魅力也是值得肯定的。作品的感染力离不开其中的典型人物和精彩故事,更离不开语言的力量。作者在这部作品中赋予的人物语言,有时候短短的几句话,就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心理以及红军的英勇和群众对红军的拥护。由此可见一位老作家精练的语言功力。例如这几段描写:
寒冬腊月,水寒刺骨,先头部队到达河边,不由分说,个个毫不犹豫地脱掉破烂不堪的鞋袜,卷起单薄的裤腿,扑通扑通地蹚水而过。
“水咬人哩,他们不怕冷,真没见过这种兵,你赶快去扛梯子,我去卸楼板,给他们搭桥。”
…………
“我们是人民的军队。”
“是红军,可好咧,是为咱穷人的兵。”
村民们见罗老汉两口子忙活为红军搭桥,大家便纷纷拿出自己的梯子、木料、椽子,又卸下门板、楼板,为红军搭桥过河。
…………
整部小说中大量使用的方言,显明体现了陕南安康各地的人文特点。在方言日渐消失的今天,要真正读懂一个地方的文化,或者分清楚一个地方的历史,通过方言是最不费力气的。比如把时间概念的“昨天”说成“炎尼”一定是旬阳人,把“差一点火候”叫“欠火”等等,这些内容都是研究安康地域方言文化的重要素材。
此外,这部作品中体现的三秦地域特色亦十分显明。陕西南北纵长,陕南、陕北和关中生态地貌不同,山货特产诸多而又不同,饮食文化丰富多样,风土人情民俗讲究各异,作品在讲述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展现了陕北、关中,特别是陕南安康的土特产种类、饮食特色、民俗文化、山川风貌、旅游景点等,如果把这部小说搬上影视屏幕,对陕西尤其是安康的地域特色文化将是一次综合性的大宣传,产生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不可估量。
综上,我认为《兴安踪影》是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难得的好素材,故事的画面感、现场感和矛盾冲突给人视角和情感有很强的冲击力,它的题材虽是历史的,但是属于主旋律的、正能量的,也是任何时代老中青包括少年儿童都喜欢的。它既是红色历史题材小说一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又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集中展现。□杨志勇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