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新闻 我的班长路遥
2023-11-17 12:04:35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转瞬间,我们延大中文系73级同学毕业47个年头,班长路遥逝世已31年。11月17日是路遥的又一个忌日,每当这时,就会想起路遥和我们全班同学共同学习生活的日日夜夜。

认真听课  勤奋读书

我们班是延安大学中文系第一届工农兵学员,31名同学。我们的主要班干部是班党支部书记张子刚、班长王路遥、团支部书记张边林、代理班长高其国。

我们班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文学、现代汉语、文艺理论、外国文学、文学史、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写作等十几门课程。专业老师有高正中、赵步杰、包永新、冯力萍、宋靖宗、张荣生、刘育林、赵克仁等20多名。老师笔写讲义,我们钢板刻印,是为教材,下发同学。

路遥的床头摆满了书籍,我经常翻阅他的“床头文学”。他读的世界名著数不胜数,有《高老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我先后看到他床头上还放着《鲁迅全集》《四世同堂》《茶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保卫延安》等现当代文学名著。他研究毛主席诗词,阅读徐志摩、艾青、李季、贺敬之、郭小川等的诗歌和沈从文、冰心等的散文。

他痴迷于中国文学经典,“四大名著”烂熟于心。他崇尚先秦诸子百家,结合古代文学课的学习,借助“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等政治运动,大量研读古典文学,包括“四书五经”等文学典籍。

1975年春,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班又掀起了一股新的读书热,全班同学都在读柳青的《创业史》《铜墙铁壁》和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他策划要带领全班同学去西安邀请柳青讲学,去北京大兴县跟随浩然体验生活,并亲笔上书请求校党委“开门办学”,里面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不让我们出去经风雨见世面,难道把我们禁锢在校园里原地踏步走?”

班务活动  精心组织

路遥当班长时,班务工作认真细致、井井有条。那时政治思想第一,他用时兴的谈心方式做同学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找我谈心,鼓励我积极进步、刻苦学习、奉献祖国,但更多的是谈文学。他推荐我进校乐队,吹笛子兼拉小提琴,同时跟我学习吹笛子。

1973年,学校搞元旦晚会,他组织班上四位同学创作了《我们生活在杨家岭》,他请延安作曲家丁永光谱了曲,去姚店钢厂和驻延部队借来服装,自己穿工人服。他亲自策划导演,参加全校的文艺演出。

1974年春,路遥等班干部与系领导申沛昌老师和任课老师带领我们班分赴延川、延长两县宣讲中央文件。同年夏,组织同学到甘泉校办农场,开辟道路,垦荒种田。冬季再赴铜川三里洞煤矿写作实习,聆听冯玉萍事迹报告,下井体验生活。

1975年初夏,我们班教学实习,任课老师带领多数同学南下宝鸡秦川机床厂,路遥、张子刚、高其国等7人北上榆林报社写作实习。他们一边采写稿子,一边参加社会活动,组成7人小合唱团,演唱《游击队之歌》《毕业歌》《大刀歌》《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等革命经典歌曲,回校后在系上汇报演出。突出的表现、成功的实习,得到榆林报社的高度赞扬。

1976年元旦前夕,学校筹备文艺晚会,系上责成我们班代表中文系演出。路遥大胆设想,紧扣抗战主题,全系师生共同演唱《黄河大合唱》。曲谱刻印出来后,大家认为作品难度大,演出效果难以保证。他又决定演出难度较小的《长征组歌》,他精心组织策划了由中文系三个年级的师生共同参与,组成120人的合唱团在学校演出。刘育林老师担纲指挥,一位女老师和张子刚领唱,许卫卫和陈泽顺朗诵,校乐队伴奏。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再次轰动了延安大学,同时展示了路遥的领导和组织才能,扩大了路遥在延大的知名度。

课堂听讲  课余创作

课堂上,大家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有时按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全班共分为三个学习小组,我和路遥在第二小组,组长许卫卫认真主持,路遥带头发言,同学们启发很大,效果极佳。路遥课堂听课聚精会神,课余创作成果丰硕。1974年2月,路遥、张子刚、许卫卫、白正明4人创作了长达230行的诗歌《烈火熊熊》,又收集了全班同学的43首诗歌,还有路遥的另一首《爆破手》,编辑成诗选《烈火熊熊》小册子,全班同学人手一册。

1975年,我们大二,路遥进入了散文的主创阶段,创作了大量散文,纷纷投向全国各地的文艺杂志,但公开发表的不多。我在班上负责去收发室领取信件和报纸杂志,路遥的信件杂志最多,基本上是各地报刊社寄来的。我送他时,他打开杂志先看目录,有的杂志他粗翻一遍就送我了。后来他对我说:“以后来杂志你先看有没有我的文章,有就送我,没就送你,我看不过来。”记得发表在《陕西文艺》(今《延河》)的两篇散文《银花灿灿》《灯火闪闪》,全班同学争相传阅。

1975年中期,路遥临时借调在《陕西文艺》杂志社做编辑。回校后和我聊天说:“我做了半年编辑工作,比我在校三年学得多。”是年秋,我们班和74级同学一起赴吴堡实习采风,他和张子刚到各公社点上检查、采风,他写了许多民歌,同时创作了散文《黄河老水手》《不冻结的土地》等。他和李知、董墨共同创作的长篇散文《吴堡行》,发表在《陕西文艺》杂志。

这时的路遥还在写短篇小说。一天,我在他的床头翻书,他忽然递给我小说《父子俩》的初稿,说:“请你拿去看看,这是我的初稿。”记得文章不太长,就五六页,用圆珠笔写成。几天后,我拿去送他,并与他交谈,他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是送你的!”我高兴地收起了文稿。遗憾的是,文稿至今没有找到,他还送我了另一篇小说原稿,标题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邀请名家  亲自讲座

1974年,班长路遥作出计划:邀请陕西部分名师来我们班做讲座。他邀请的第一位便是延安的曹谷溪老师。曹老师声情并茂讲授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路遥在延安就近请来白龙、梅绍静老师来讲授诗歌创作;邀请晓雷、李天芳老师讲授诗歌、散文创作,韩起祥老师讲授曲艺创作,又从西安请来了董墨、李知和陈忠实老师,分别讲授散文和小说创作。

讲课前,路遥对每位老师都做了介绍,特别介绍了陈忠实和梅绍静两位老师。陈老师的短篇小说《高家兄弟》和梅老师的长诗《兰珍子》刚发表不久,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让我们耳目一新,羡慕不已。讲座是在两年内分期进行的,令我们感动的是,老师们没挣我们的一分钱,没吃我们一顿饭。最后,这些老师同时被聘为我们的兼职教师。

在毕业前夕的1976年初夏,路遥在百忙中做了充分准备,由他给我们班做讲座,以此圆满结束讲座计划。他讲座的题目是《浅谈散文创作》,他用了四节课的时间,既是对前几位老师讲座的总结,又是他近年来创作实践的经验之谈。讲到自己的创作时,他说:“要想在文学上获得成功,就必须按文学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我以为,搞创作首先应该写诗,写诗可以激发想象力,锻炼思维能力,开阔认知视野;其次是写散文,写散文能打好文字功底,为小说创作铺平道路;最后写小说,先从短篇写起,再写中篇,待中篇成熟了才能创作长篇。”讲到材料积累时,他风趣地说:“写作材料的积累就像做豆腐一样,富人家里的豆子一瓮瓮,满满当当,豆腐做出一锅又一锅;穷人家的黑豆,一升一升地量,空空荡荡,豆腐只做出一锅,豆子倒没了,就要出去找……”路遥讲得头头是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讲到主题和材料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一架飞机和几门大炮,用几门大炮从不同角度同时射向一架飞机的形象比喻,阐述“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创作特点。最后,他再次强调:“一个人一生中要做成一件大事,必须在四十岁之前。”

路遥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语言和贴近生活实际的创作讲座,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颇受启发,获益匪浅,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此后,他还受邀为低我们一级的中文系74级同学做了讲座。□王志强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