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新闻 用细节凸显生活的质感 ——评楚秀月《戈壁的黄昏》
2024-01-04 10:12:14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我最初读这本书,是出于好奇。出发点是想了解一个和我有类似经历——从新疆迁居陕西的人是怎样怀念新疆的,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并没有期待读到一本非常优秀的散文集。毕竟楚秀月写作的时间仅有七年。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七年也不是不可能成就一位作家,然而她平时所写主要是诗歌,出版散文集还是第一次。出乎意料的是我不仅读出了作者对新疆的挚爱之情、作者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还读出了作者写祖母、父母和亲戚朋友之间相互关爱的亲情和友情,读出了在广阔的戈壁滩上兵团第一代人和第二代人的真实生活。虽然在缺衣少食的困难时期他们生活艰辛,但乡情、亲情和友情都是沉甸甸的。书中很多文章读起来催人泪下。说实话,很久没有读到这样好的散文集了。

《戈壁的黄昏》一书语言朴实,情真意切,人物和故事鲜活,读后令人难忘。作者除了善于讲述典型事例之外,还用细节凸显生活的质感。我们知道小说需要细节来支撑,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散文同样需要细节,没有细节润物无声,就会像流水账一样出现浮光掠影式的描绘,还可能出现枯燥、说教和抽象议论等毛病。而这本散文集因为有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就彰显了散文的个性。比如《土地上的母亲》一文,外婆临终交代母亲再饿不能吃种子,并交代等天热了把种子种下去,“外婆的话断断续续,母亲感知着怀里的那只手渐渐失温,却没有一滴眼泪,母亲的身体是干瘪的,她已不能流泪”。而当母亲得了天花,被叔叔扔到野外自生自灭,因饥饿本能而觅食时写道:“一场大雨把覆盖在土豆上的泥土冲走了,土豆露出地面,母亲认出了土豆。那一刻,她像刚被特赦的死刑犯,内心被巨大的惊喜占满。母亲突然想到了外婆,一定是她给自己的儿女送吃的来了。母亲仰起混合着雨水、泪水的脸庞,高高捧起土豆朝遥远的天边拜了一拜,之后,再无丝毫犹豫,把被雨水冲刷干净的土豆送到了自己和小舅的嘴边。”这些细节的描写,对于写出母亲热爱土地,热爱在土地上劳作进行了铺垫,不仅让文章主题立了起来,也让母亲的形象丰富起来。几乎所有的文章,作者对细节的描写都下了功夫,甚至很多文章就是从细节入手写的,比如《我们的“落科”老师》一文,完全是从刘老师的一个教学细节,边刮学生“毛栗子”边不停地数落叫你落科,叫你落科……而展开的。诸多能够反映生活质感和温暖的细节,像毛细血管深入肌肤一样,让文本有血有肉,精微而形象地展示了现实生活的版图。

《戈壁的黄昏》一书不但注重细节描写,而且选取的细节极富生活情趣,充满了烟火味道。比如《何处安身立命》中,我无数次给母亲打电话说要回家过年,母亲无数次决绝地阻拦:“太冷了,你别回来给老娘找事儿了。”听了母亲这话,我就难过、生气,然后沉默,任电流截取我一小段不良情绪,传到几千里外母亲的耳朵里。母亲已到了对儿女的言行异常敏感的年纪,她马上觉察出了这话对我的伤害,就用假装生气实则小心翼翼的语气打趣道:“老娘是怕你回来把耳朵冻掉了!”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间的烟火味道。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比如《戈壁滩的黄昏》一文(本文的标题也是书名),不是像时下诸多散文那样去描写戈壁上黄昏如何如何美丽,重复一个又一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风景,而是写了在这个戈壁滩上最好的时间里祖母为我采蒲公英泡水去毒;父亲为母亲捉刺猬治胃病;母亲利用黄昏时间捡玉米棒。别具一格的戈壁上的黄昏是一幅幅生活图像,作者从中打捞出有生命质感和经典品相的细节。细节是有力量的,因为细节源自现实生活的馈赠,会呼吸,有自己的体温和生命特征。比如父亲烤熟刺猬,一股久违的肉香从小小的饭桌升起,“当母亲从父亲手中接过冒着热气只剩拳头大小的刺猬时,我和弟弟妹妹低头喝着碗里的菜汤,却把目光偷偷移向母亲手中的美味。母亲把刺猬肉一块一块剔下来放在面前的盘子里,她剔得很仔细,不放过骨缝连接处丝丝缕缕的碎肉。之后,母亲伸出油亮的手,把肉抓进祖母碗里一些,再抓进父亲碗里一些,又抓进我和弟弟妹妹碗里一些,盘子里只剩下一点点的碎肉和刺猬骨架,这时母亲才端起碗开始吃饭……”“秋日的黄昏异常凄美,耀眼的落日照在院墙上,投射下的影子庞大又辉煌,带着这个季节的厚重和深远。”母亲分刺猬的细节充满温馨,令人感动。一个个生活细节,充满了烟火味,让文章增色。而绵密的细节也让作品摇曳生姿,从而赋予作品经典的潜质。

说实话,我最初翻阅这本书时,草草看了看目录,看到是写祖母、写母亲、写老师,以为又是一本浮光掠影的生活记录,差一点搁置起来。后来看了其中的《戈壁的黄昏》一文,感受到这部书写出了生活的质感,写出了生活的温暖,与书中所写产生了共情和共鸣。耐心读下来,感觉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散文作品。我们总是在感叹缺少好的文章,其实好的文章很多,是需要耐心去阅读,就如作者写这本书,是非常有耐心的。精美的细节刻画,为读者构建起一个纸上的、立体的故乡和一群鲜活的、顽强而充满情谊的亲朋好友。作者对家族史的追溯,讲述祖母、父亲和母亲分别从河南和甘肃逃荒到新疆的经过,也让作品变得异常厚重。

《戈壁的黄昏》一书是作者献给故乡的,写的是故乡的人和事,观照的也是自己身边的普通人。因此,与大众的距离很近,能够为大众所阅读、所理解、所共情。我与作者,我父母与作者的父母,我祖母与作者的祖母只是谋生之道不同,柴米油盐中的悲欢是相通的。我们身处不同的地域,奔走在不同的城市和乡村,不同行业的冷暖是相同的。这些优美的文字中,能够让普通人看到自己的生活图景,这些带着生命热度和情感能量的文字,深入读者内心,触碰读者情感上最柔软之处,悲欢相随,喜乐与共,这才是这本散文集最成功的地方。□张斌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