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假冒伪劣已不再是什么新鲜话题,譬如流通领域中的假烟、假酒、假农药、假种子就早已遍地开花。令人不可理喻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市场上的这类伪劣现象已开始频频渗入我们的政治生活之中,除了媒体相继曝光的假文凭、假警察、假干部之外,还有人竟巧妙地将其运作于官场升迁的“正常程序”中来。近日偶翻旧刊,发现《华商报》(2003年4月8日)一篇奇闻:吉林省白山市原政协副主席李铁成采用礼品竞争、以人划线等手段,即先按“意中人”的各类条件划好圈子,再让组织部门照此标准下去“找人”,先后卖官受贿140余万元。消息虽然陈旧,但依然荡起心中涟漪,引发我诸多思考。
李铁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真人”无须露相,便能将一切非法手段寓于“正常程序”之中,使他人无懈可击,处于“虽有看法,却无办法”的尴尬境地。凭心而论,同那些头脑简单、策略欠佳的卖官者相比,该李在运作技巧方面的技术含量确实有了惊人的提高。如果说此项专利仅为李氏一人拥有,为害倒也不会太甚,偏偏这个社会上乐此不疲者大有人在。君不见,在诸多干部考察任用过程中,不少人就将群众推荐这一民主形式当作徇私的秘密武器玩弄于股掌之中。从程序来看,必要的形式确实是走了,然结果如何却秘而不宣,以期给自己留下投桃报李的有效空间。于是乎,任用与否,全凭个人好恶来定夺:举凡他自己相中的,即使民意寥寥也可“众望所归”;反之,当属你工作不力、人缘欠佳使然。就这样,程序在瞬间就演变为遮羞布,个人好恶也自然上升为颇具权威的“组织意志”了。这种程序上的扭曲和变异,人们万万不可小觑。
由此看来,程序运作也有一个打假问题。程序虽是公正的基础,然它还要靠人去操作。操作者的素质如何,对公正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李铁成现象”的出现,充分说明我们的有关程序尚有漏洞可钻,说明我们的用人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我们要以“十六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契机,以突出公开性、公正性为核心,在着力构建科学、民主、有序的用人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同时,切实抓好“操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重拳打击各种法定程序运作中的不正之风。唯其如此,才能维护程序的严肃性与公正性,才能为培养出政治合格、才华出众的优秀领导干部队伍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