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感受南泥湾
2023-11-06 09:23:41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周折

父亲穿着肥硕的军大衣和军用翻毛鞋帽,站在校门前举目远望,留下了一张威武的照片。我觉得这是他的照片里除了背盒子枪那张之外最英武的一张了。从父亲的言谈和表情上看得出,他对这张照片也是很中意的。

那个所谓的校门,其实就是个用木头做成的门架,校门就架在一个山口中间。

1972年,我的父亲来到南泥湾参加学习。据父亲回忆,那时候的主要任务是务庄稼、学毛选、正思想。在那段时间,他是真有了时间把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认认真真地细读了一遍,而且通过劳动锻炼让他在半年时间里体重增加了11斤。他还说,在南泥湾,每个人每月交30斤粮票、12块钱的生活费,可以尽饱吃。那时候的我,还在本村读初中,感觉到父亲这次回来还是有了一些不同,体格壮实了,脸色黑里透红,人显得豁达开朗了。多年以后,父亲很郑重地送给了我一个擀面杖,材质坚硬,手感特别好。父亲说,这是他在南泥湾空闲时做的手工。

迎着父亲的目光,我一直在想象着曾经在书本上读到的、歌曲里唱到的父亲曾经学习劳动过的——南泥湾。

2023年9月,省职工作协与省工运学院组织了一次联合采风活动,采风的落脚点是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

从小知道延安,是从书本上读来的,柳青写的、杜鹏程写的。工作后因公因私多次去过延安,却次次与南泥湾擦肩而过。这次,我要专程去一趟南泥湾。

南泥湾,还真有别于陕北其他地方,一会儿烈日当头,一会儿大雨瓢泼,天气的事看来都是老天说了算,难怪当地人曾称这地方为“烂泥滩”。当我从这里出发开始一步步聆听有关南泥湾故事的时候,人也就被劳动和生产的气氛渐渐包围了。我看到,整个边区军民正在一心一意解决干革命的第一道基本难题——吃饭问题和生存问题。毛泽东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给洋记者讲自力更生,朱德听说有块沼泽地可以开发就马上提出动议。王震带着他的部队挺进南泥湾,并带动了整个边区的大生产热潮。我看到,部队与部队之间、战士与战士之间进行的是比赛,村与村之间、庄稼人与庄稼人之间进行的是比赛,打井抽油的、打铁烧炭的、造枪修炮的,各行各业都在生产比赛、工作比赛,你追我赶,热火朝天。我看到,不论部门高低、官位大小,人们身上有担子、肩上担指标,包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内,大家都得种地,也要纳粮。

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者是光荣的,当一个劳动模范更是光荣的。谁家生产搞得好,毛泽东、朱德就去他们那里鼓鼓劲。毛泽东给当选的3个先进生产组织单位和22位劳模分别亲手题写了奖状,其内容因其不同职业不同特点而各有不同。警卫团的老战士张思德烧炭殉职,毛泽东出席他的追悼会,评价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毛泽东先后两次为石油战线的特等劳模陈振夏题词,把“埋头苦干”的精神深深镶嵌进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所有进程。

从延安时期开始,共产党人对劳动者就不仅仅只有使用和激励,还注重培养。我看到,红色延安不仅有抗大、鲁艺、科学院等30多所政、经、科、军、艺学校,还有一所延安工人学校,是专事培养工人干部和优秀人才的地方。

难怪一个据说仅仅能够养活两万多人的延安,居然曾经有20多万抗战军民在此生活过。难怪我看到那时奋战在劳动战线上的人们个个朝气蓬勃、激情豪迈,他们是想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明白,当一个人的劳动是为了信仰、为了解放自己而努力的时候,就会迸发出无限能量,创造出无限可能。

循着照片的线索,已无法判断出哪里还是70年代的模样。一排排装满故事的窑洞大都散布在阳坡下,多处旧址展出在川道边,并不显眼的沟壑似乎已被茂密的蔓草所覆盖,最吸引目光的是那一大片稻谷,密麻麻、金灿灿、沉甸甸……

9月的南泥湾,过一阵云就可能带来一阵雨。雨后的早晨,我散步在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清凉的空气中。这里由全国总工会支持、陕西省总工会和延安市共建,是一所面向全国干部职工进行思想政治、革命传统、专业技能、公共实训教育和劳模工匠疗休养的示范院校,它是延安工人学校的新传承,重在着力培养产业工人队伍的领军人才。

我从这里新建的全国最具代表性的10座英模雕像前一一走过,穿过学院精心策划的劳模展馆,沿着葵花和油桃簇拥的悠闲小道,脑子里不断生发出许多有关劳动的思索和感想……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