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再说朱家河
2024-05-30 14:20:35来源:陕工网
分享到:
  字体:【

  文字的价值在于记录历史,还原本真,我的记录就是想通过文字诠释破产煤矿闲置资产再利用的价值。——题记

  三年前,在筹建省能化作协朱家河煤矿创研基地时,我写了篇小散文《魂牵梦绕朱家河》讲述了朱家河煤矿的前世今生,蹭到不少的流量。再读时,总觉当时的理解肤浅了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遗漏了,就想再说些什么,于是就写下了这篇《再说朱家河》。

  朱家河曾是渭北莽原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白水河在脚下流淌。不知从何年何月起,朱姓人家移居这里,伴随着流水鸟鸣繁衍生息,故取名朱家河。朱家人一直将白水河视为家河、母亲河,精心呵护,滋养着他们的万顷良田,养育着朱姓人家的子孙后代。直至20世纪90年代,一支煤炭建设大军进驻这个偏僻的小乡村,打破了延续多少年的宁静,“日出以耕,日落以息”的田园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朱家子弟离开了难舍的老家,过上了亦工亦农的现代化生活。

  改造河道,铺设水泥路,办公楼、选煤楼、工业厂房拔地而起,一座超现代化的中型煤矿在朱家河人原有的村址上建成,就是朱家河煤矿。朱家河煤矿原名并非如此,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初期上马时名为圣山庙煤矿,苏联专家参与设计,1960年代停建,经过了30年岁月沉淀,地下储存的煤炭资源优势尤为显现,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在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的赛道上,急需要基础能源煤炭支撑,国家二次上马,开发地下优质资源,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煤矿,将圣山庙煤矿改名为朱家河煤矿,由头是从煤炭运输考虑,设计沿用1980年代铁道工程兵承建的渭北黑腰带的环形煤炭铁路专用线,这条近百里的铁路专用线自建成后搁浅,乐观猜想,铁路初设预示这里未来的煤炭开发,离不开铁路,他们趁早布下了这颗棋子,降低了矿井建设投资,加快了工程进度,使沉睡地下亿年的黑色乌金早见天日,为国家建设奉献能量。

  朱家河煤矿列入国家“八五”重点煤炭建设项目,是陕西改革开放煤炭工业布局的重要坐标,也是一座机械化水平很高的现代化矿井。矿井建成后于1999年开始生产,设计服务年限62年,至2016年关闭共为国家生产1500万吨煤炭,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也带动了蒲白两县部分群众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遗憾的是仅仅存活16年就关闭了。矿井关闭,大量的车间厂房和生产设备闲置,地下未开采的优质煤炭资源搁浅。一村庄下因为压煤60万吨,国家花费2300万元实施村庄整体搬迁。但工程还没有竣工,矿井竟然倒下,还有耗巨资形成的井下生产系统无条件报废,上级的一位领导检查工作,要求炸毁井筒,防止以后“死灰复燃”,这样才算彻底关闭。上千名职工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被迫分流……

  一朱姓村民看着被荒草覆盖、锈迹斑斑的闲置设备感慨地说:朱家河煤矿让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脱贫过上了幸福生活,村民下井挣钱腰包鼓起来后,买小汽车、盖水泥楼房,购置现代化电器,从来不敢想象的现代生活,因朱家河煤矿变成了现实。谁知好景不长,煤矿就关停了。老农长长叹了口气说:我们又回到解放前了。

  关井几年之后,煤炭紧俏局面又一次显现,朱家河煤矿恢复生产的呼声再起,群众仿佛看到了再吃煤饭的希望。知情人说,谈何容易啊!不说层层审批手续的繁琐,即使审批下来,钱从何来,启动人为毁掉的大型地下工业场所,比重建一座新矿井还要困难。值得庆幸的是,蒲白矿业人在自己权限范围内保护了大量工业遗产,利用矿区建筑和土地开发生态农业,尽管只有微利效益,甚至亏损,但养活了剩余劳动力,又使国有资产免遭流失,并将矿区列为技校学生观摩实习基地,盘活了固定资产,为有可能的后续恢复再生产奠定了基础。

  朱家河煤矿距离我的家乡不到10里地,上世纪90年代曾经还萌发调到这里工作的念想。深度了解朱家河煤矿,源于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在这里成立创研基地。10年前,著名作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体验地铜川鸭口煤矿筹建 “鸭口路遥文学展馆”,我们作协的副主席杨智华全程参与了建馆工作。杨智华长期在铜川矿工报工作,路遥的长篇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率先在该报连载,杨智华就是责任编辑,因此与路遥及其弟弟王天乐熟识。首次将路遥在铜川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情况向外报道的就是杨智华。可以说,他就是因为追溯路遥足迹才由报社调到了鸭口。一边履职党委工作部长,一边投入文学创作。因为有这层关系,我也间接参与了鸭口路遥文学展馆的建设,还组织陕西能化作家为展馆进行了捐书活动。那是在2010年前后,煤炭市场看好,煤炭人急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大背景下,铜川矿业公司的决策者在煤矿发展高峰期,以前瞻性的远见,投入巨资为煤矿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陕能化作协朱家河创研基地挂牌,正是受到路遥文学展馆的启发。是在朱家河矿井破产多年之后,打算将闲置的办公室重新装修改造成一所能化作家们的活动场所。公司党政领导非常支持这项文化事业,设计、装修,行动之迅速,体现了蒲白矿业公司新一届决策者在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前提下,对文化的坚守,意识到文学赋能是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选择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隆重举行朱家河煤矿创研基地揭牌仪式。省、市、行业作协,蒲白矿业公司领导及来自能化系统各行业作家代表100余人见证了这一盛况,让这个关闭煤矿披上了文学的盛装,注入了文化元素,重新绽放荣光。

  鸭口路遥文化馆距离能化作协朱家河煤矿创研基地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同处在渭北黑腰带腹地,这里的煤炭人为国家开采了数以万计的工业原料,而且创造了灿烂的煤文化。能化作协构思将渭北煤炭黑腰带,打造成具有显著特色的乌金文化长廊、煤文学高地,于是在正在建设的国家工业遗址、首批“中国文化遗产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成功挂牌能化作协创作基地,为遗址公园建成后的旅游产业增添底蕴,给陕西关闭矿井建造了一条文化长廊,成为凝聚特别能战斗精神的灵魂家园。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记录者,是鞭策和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发动机。路遥文学馆、王石凹工业遗址能化作家创作基地,尤其是通过朱家河煤矿创研基地开展的一系列文学活动,证明基地建设是凝聚煤矿文学的重要标记,省能化作协利用创研基地通过培训、学习、开展活动,增强作家们对煤文化的认知度,激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细数过往,创研基地与渭南市作家协会举办的“忆峥嵘岁月 抒爱党情怀”文学(诗歌)创作培训活动,让作家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煤矿生活,对煤矿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煤文化的熏陶,极大地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激情,写出了一批反映煤矿生活的优秀作品。杨智华刚刚创作完成的煤矿长篇小说《星光部落》、肖峰的诗歌集《神圣的煤》、我本人的散文集《当时也道不寻常》就是这个阶段产生的重要成果。还通过开展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系列活动,除煤矿骨干作家参加外,还辐射周边市县作家及技校在校学生加入,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学习研讨活动深入人心,成为作家和矿区广大文学爱好者激情创作的灵魂和根基。

  中国作协倡导作家们要做人民的学生,省、市、行业作协积极行动,陕能化作协率先在全煤行业举办富有特色的读书分享活动,数十名能化作家以及由他们创作出版的作品参加了分享和研讨,省市及行业作协的相关领导和著名作家、评论家也莅临指导,活动取得了空前成功,也有效扩展了创研基地的影响。

  能化作协朱家河煤矿创研基地平台搭建以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为煤矿作家提供了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平台,抒写具有煤矿特色的文学作品,让那一座座功勋煤矿在作家的笔下动起来,让那矗立无言的工业建筑群成为一尊尊矿工精神的雕塑,让煤矿工人曾经的创造成为一段崭新的文化史,激励新一代的煤炭人在新征程上创造新伟业。让朱家河煤炭人暂短的历史,通过作家们笔下的文字,成为蒲白矿业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站在历史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朱家河煤矿的资产再利用和陕能化作协创研基地的成立,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建国初期,煤炭工业迅速崛起,奠定了工业强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在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煤炭工业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的能源保障。在祖国大地上,煤矿工人用智慧和汗水建造成百上千座煤矿,为大地输送了阳光与温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落后的煤炭开采方式逐步被现代化设备替代,加上煤炭是一次性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煤炭企业性质决定了其存在生命周期,建国初期形成的一批功勋矿井,随着资源枯竭和开采难度的增加,已经没有开采价值,类似蒲白的白水、白堤煤矿,铜川的史家河、三里洞煤矿,记载有明清开采的历史,经过公私合营、国营、国有体制的改造后扩能开采,已经为人类燃烧尽最后的一点火光。他们老了,顺应自然规律,终结已是必然。投入巨资建设工业遗址,留住曾经的峥嵘岁月,毕竟是极少数。众多关闭的煤矿,在时间长河中会逐步消失,成为历史尘埃。

  还有一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煤矿群,受资源存量和煤质、地域所限,有相当的一批正处在青壮年时期,拥有丰厚的地质储量和一流的地面配套设施,也以“资源枯竭”为由,强行关闭,朱家河煤矿属于此列。矿井关闭后,造成巨额国有资产闲置,大量的管理干部和职工流失,企业负担增大。面对这一困境,蒲白矿业公司决策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朱家河煤矿现有的闲置土地,搞生态农业,为自备电厂生产清洁原料,车间厂房用作技校学生实习基地,这样安置了富裕人员,盘活了国有资产。能化作协创研基地的成立,吸引了大量作家在此体验生活,挖掘潜在的文化,弘扬矿工精神,让锈迹斑斑的设备说话,用不同的文字语言唱响煤炭赞歌。

  每一条河流都是一首赞歌,每一寸土地都沉淀了其独特的历史与气质。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挖掘潜在文化元素,让消亡的矿山活起来、动起来,再为国家创造财富,紧靠文化力量和企业挖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在开发新产业上做文章。只有产业带动,文化赋能、经济唱戏,才能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让停滞的国有资产重焕生机。(王成祥)

  作者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煤炭》杂志主编,曾任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煤炭报记者、铜川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先后出版报告文学集《地层深处那束光》,长篇报告文学《陕西煤老板》,煤矿题材长篇小说《黑与红》,散文集《当时也道不寻常》等,曾荣获第六、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首届全国煤炭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