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古往今来,传统节日总会被文人墨客赋予独特的意象,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七夕节便是其中最浪漫的一个。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最早有载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它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赋予浪漫色彩并流传上千年,这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密不可分。
相传,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在天宫给天空织彩霞。她厌烦了这样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嫁给了河西的牛郎,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被此事惹怒的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牛郎用扁担挑着一双儿女追上天宫。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在二人之间划出一条天河,只允许他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到七月初七这天,无数喜鹊飞来,架起一座跨越天河的鹊桥,让牛郎织女得以相会。
这个被寄予了古人对自由爱情向往与渴望的美丽传说,其实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文化,是人们对自然天象崇拜的表现。
每年进入夏季后,由织女、牛郎和天津四这三颗恒星组成的一个近似直角的三角形,便会出现在天空中。银河从这个三角形里向外延伸,横贯南北,牛郎星与织女星分处银河两岸。织女星是孤孤单单的一颗,而牛郎星则与前后两颗稍暗的星排成一条直线,仿佛传说中的牛郎用扁担挑着一双儿女。这个奇特的天文现象便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故事的源头。
七夕的传说除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有神话中的女神婺女星。民间称之为七姐、天仙娘娘。七夕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乞巧”,便源于七月七日她的诞辰那天妇女们进行的祭祀祈福、技艺展示活动。西汉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中就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载,这便是现存文献中关于乞巧习俗最早的记载。
此后历代,这一习俗愈加普遍。唐朝诗人林杰依此情景写下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宋代时,七夕节更被定为节日,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在京城中还设置有专卖乞巧物品的“乞巧市”。至明清时,乞巧的习俗又发展出“投针验巧”的形式。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装饰品等,其实也都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又逢七月初七,愿天下有情人在传统文化的意境与韵味中,体会流传千年的中式浪漫。
□柏桦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