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驱车沿西安南二环西行,我对路南的建筑或者景色总是没有太多感受,可对路北的点滴变化却十分敏感。在西安的行政区划中,南二环以南属雁塔区,以北属碑林区。因为我是碑林人,碑林区的一切早已融入血液。物本无情,可时间久了自然情随物起。看来人视自己的居住地就如同故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下了太白路立交,就能看到右前方白庙路的路牌。白庙路向北朝里走就是以前的白庙村。白庙村在碑林区最西边,与莲湖区、雁塔区相连。
我的印象中,一直以为白庙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可采访后才发现这与我当初所想大相径庭。白庙村不但没有什么传说,而且资料少得可怜,网上几无信息。让我意外的是,白庙村竟然和关中大儒冯从吾有着直接关系。
冯从吾是明长安(今西安市)人,九岁丧父,十三岁丧母。但他不为髫年两丧而失志,决心向学。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由进士入仕,毕生仕途艰难。任御史,以耿直著称。因谏神宗失政和劣迹,被罢官还乡。归乡后,潜心于宋儒理学,著书立说,并讲学于西安城南门里的宝庆寺。宝庆寺地窄房小,后在地方官员的协助下,于宝庆寺东侧创办了著名的关中书院。书院在过去是有别于官学的一种民间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聚众讲学、切磋学问之所。关中书院初期占地数十亩,建讲堂六间,题匾“允执”(即后称的允执堂)。冯从吾在此讲学议政,弘扬学术之风,川、甘、豫、冀等地青年纷纷前来拜师求学,四方从学者至5000余人。天启七年(1627年),权宦魏忠贤干政时,冯从吾遭到削籍处分,所建书院也被拆毁,忧愤而死。后被安葬于故里冯家村,其墓地(今西安市边家村陕西省公路局职工医院院内)至今尚在,但已今非昔比。
冯从吾归乡后定居在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东门附近,人称冯家村。后来,冯从吾有一位姓景的挚友得知好友在京城被罢官回乡,也辞官追随而来,举家乔迁至冯从吾居所的对面。中间由一条马路将两家隔开,路南叫冯家村,路北叫景家村。时间久了,人们便将两家居住的地方叫冯景村。
冯景村在清末被毁,全村人便迁至村南一公里外的白雀寺附近。寺院在民间常被叫成“庙宇”,白雀寺民间也叫“白庙”。白雀寺原来也居住有几户人家,冯景村的人迁来后,村子逐渐大了起来,人们就将这里称为“冯景白庙村”,后简称为白庙村。
村里住有冯、景、朱、曾、马、李等姓氏人家。民国前后,白庙村是个完整的村寨,坐东向西,四周筑有三米高的城墙,城门楼是两层楼高的青砖木质结构。新中国成立前,白庙村分为东村和西村。西村人少,且居住零散,人们就把西村叫“西堡子”。村东有座马王庙,村西有座关帝庙。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凡遇重大活动都在此进行。
白雀寺原址就在现在的白庙小区里。据村民回忆,寺里建有庙宇,庙前堆放着一个两米宽的圆形铁炉,底下有四个角,估计是当时香客们进香时的铁炉。新中国成立后,白雀寺渐渐破落。
白庙村位于碑林区西南角,唐时属于延康坊。延康坊位于朱雀大街以西第二街,即皇城西侧第一街西,从北数第七坊。延康坊的西北角与西市的东北角相对,坊内有一座著名寺院——西明寺。据《长安志》和《唐两京城坊考》记载,西明寺属于皇家寺院,位于唐长安城延康坊的西南隅,始建于高宗显庆元年,是唐高宗为太子李弘病愈而立。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十卷记载,西明寺是以天竺袛园精舍为蓝本创建的,其规模宏大,周围数里建有十院,殿舍四千余间,建筑之壮丽为长安之冠。寺院建成后,高宗皇帝下诏迎接玄奘法师由大慈恩寺移居西明寺译经,历时一年。
另据元代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记载,延康坊还有另一所寺院,叫静法寺。唐代佛教兴盛,寺院众多,尤其在长安,几乎每坊一二座寺院。2012年,市政拓宽道路,在六三一所西边打通了一条由太白路往西的道路,这条路被命名为延康巷。
新中国成立后,白庙村除了东村和西村外,还有一个北村。北村就是指友谊路以北的景姓家族和冯姓家族组成的村子。在人民公社化时期,白庙村曾与边家村、何家村、吉祥村组成明星大队,1958年后,白庙村又分为三个自然小队:一队、二队、三队。一队是白庙东村,二队、三队是白庙西村。当时三个队加起来总人口400人左右。后来,西北工业大学迁址、西工大附中的筹建以及西安光机所计算机中心建设,白庙村土地被大量征用。改革开放后,允许农民自主经营,村民们依靠距城近的优越位置,大量种植蔬菜,地膜覆盖,大棚引进,蔬菜品种更加多样,村民收入逐渐提高。
白庙村是碑林区最早创建村办企业的村庄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白庙村就成立了白庙机械厂,机器由西安光机所提供,主要进行机械加工,农具修理。后来又建立了白庙酿造厂,最有名的产品是香油笋丝、糖蒜、玫瑰菜等,为附近村子菜农解决了自产蔬菜的销路问题。1982年,村里成立实验站,利用地暖、土暖培育大量菜苗,增产增收。1984年底,村里筹建白云饭店,该饭店是当时陕西省第一家农民自筹自建自我经营的饭店。此后,村里又相继在友谊西路和南二环上修建了一所集游泳、健身、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娱乐场所。村办企业带来的巨大收益,坚定了村干部办企业的信念。
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南郊大多数人装修房子一定要去太白路建材市场转转,它是当时西北地区建筑材料主要集散地之一。这个建材市场就是白庙村与当时的太白路工商所联合建立的,占地5万多平方米。开业第二年,销售额达3300多万元。村办企业让村民的腰包迅速鼓了起来,白庙村成了碑林区当时最富的村子。
再次走进白庙村是一个秋雨绵绵的午后,站在边家村十字南望,太白路两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让人怎么也想不到,昔日热闹非凡的城中村如今热闹不在,宽阔的太白路只有车来车往。
城中村改造后,白庙村大部分村民都安置在伊顿公馆东区里,伊顿公馆是白庙村改造后小区的新名称,分为东区和西区。西区是商住小区,大门是一个复古的欧式建筑,大门上方书有“伊顿公馆”四个大字。东区是村民安置小区,小区没有复古的欧式建筑大门,也没有门楼,“伊顿公馆东区”就写在小区出入口右面的墙上。
采访结束,当我走出白庙村时竟有几分惆怅,我不知人们以后是将这里叫白庙村,还是叫伊顿公馆?行文至此,我是应该写离开了白庙村,还是应该写离开了伊顿公馆东区?没想到一个消失的白庙村竟让我如此纠结。□冯兆龙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