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忽培元先生所著长篇小说《同舟》,一看书名就倍感亲切。同舟不仅谐音同州,而且记述了新时代家乡人民继往开来,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建设美好家园的寻根史、奋斗史和变迁史。
这是一部乡土文明的寻根史。该书开头讲述了元末明初蒙古族忽家兄弟为逃避战乱,改名守仁和守义来到黄河西岸的同舟村,后与段家姐妹喜结良缘,从此受到出身士大夫退休在老家的岳丈段文海儒家文化仁义道德的潜移默化,成为中华农耕文明传承者的故事。
该书表面写了乡村社会及其文化形态的历史变革与转型,这是人类生命及其命运从乡村走向城市必经的阵痛。而深层次写的是乡村在城市化过程中带给人们的困惑、眷恋与挽留叹息。所以,不要只看作品的表层故事,书中反映的“三农”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经过长期努力能够解决的。
该书一反当代农村作品中有志青年一心奔向城市的写法,描写了赵志强、马志远、忽沛东、吴文倩等博士生、大学生毕业后或从军转业主动回到或来到农业大县和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并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带领父老乡亲奔小康的历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建立书院、创建学校和创办村史馆,不仅取得物质文明的丰收,而且取得精神文明的丰收。村支书赵志强是社会学者,他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在考察调研基础上撰写《关中灾荒史考据》《历代西北地区征战史考古论证》,尤其是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总结撰写的《同舟日记》,对同舟村乃至整个乡村振兴具有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是一部改天换地的奋斗史。本被誉为“渭北小江南”的黄渭洛三河交汇处的同舟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却衰败凋敝,正如后记中所道,目睹故乡的面貌和父老乡亲,作者流下了眼泪。有志青年学成回到或来到同舟村,以“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从反复谋划运筹到改变生态环境,从引进推广冬枣种植到强力推行全域旅游,经过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使同舟村“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是一部农村的变迁史。数百年来,拥有丰富资源的同舟村祖祖辈辈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依然吃不饱穿不暖。改革开放以来,勤劳的农民可以吃饱穿暖,但腰包缺钱,不得已去城里打工,农村依然落后。通过赵志强、马志远、忽沛东、吴文倩、段淑娴、文燕等青年带领父老乡亲艰苦奋斗,终于使一穷二白的同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和模范村。
该书主要有以下艺术特点:一是塑造了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经典小说之所以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留下了一两个永恒的人物。看完全书,掩卷长思,智谋双全的赵志强、能文善政的马志远、敢闯敢干的忽沛东、知性十足的吴文倩、贤惠能干的段淑娴、活泼开朗的文燕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走马灯一样仍在眼前。赵志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有理想、有抱负、有魄力、有知识、有智慧的新人物,是新时代山乡巨变中成长的弄潮儿,堪称新时代大学生村官的榜样,堪称新时代的乡贤,为当代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人物形象。
二是风物描写美丽生动。书中时不时描写同舟村的新面貌,黄河滩自然风光,龙首渠、金龙塔、丰图义仓等名胜古迹,淳朴的风土人情和羊肉汤、罗汉圆鱼汤、冬枣等特产,令人目不暇接。经过赵志强等年轻人的艰苦奋斗,同舟村旧貌换新颜,更加靓丽引人,成为旅游打卡地。
三是语言化用方言十分妥切。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小说家都在摆脱旧时的风格,创造着新的语言。同舟村位于东府大荔东部,方言有特色,农村方言保留较多。该书的人物对话运用或化用了不少方言,既符合人物身份,也突出了地方特色。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为家乡树碑立传的史诗,或用作者的话说——“《同舟》是游子献给故乡的一个敬礼”。□王新民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