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旬河竹
2024-10-14 11:18:38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陆金凤

  绿水翠竹相映趣,若非亲见不知奇。近百里的旬河流经镇安,宛如一条玉带蜿蜒在群山之间,带来了一路旖旎风光。走近旬河,只见河水清澈,飞鸟翔集,竹林、沙滩、绿水、巨石,尽显江南美景,令人流连忘返。生长于旬河岸边的一片片竹林,承载着自然变迁,在四季中诉说着过往的传奇、当下的美丽与未来的憧憬。

  水泽万物,无论是顺流而下或者逆流而上,随处可见枝繁叶茂、亭亭玉立的翠竹,不由得引人侧目注视或停下脚步观看。沿着345国道行驶到黄家湾处,顺着旬河沿岸便可欣赏到茂林修竹。每隔几十米远,就有一片竹林落落大方展现在眼前。它们依偎河滩而生,恰似绿色帷帐。河水倒映,飘逸唯美的倩影给人带来满眼、满心的神韵和欢欣。

  仰头,看那一脸琼枝的灵秀和摇逸,横疏的枝叶层层叠叠逶迤开来,素白风清。走近细看,一根根、一丛丛翡翠般的竹子疏影清浅,向蓝天舒展,“宁折不弯”护佑着公路或者民舍。竹海碧波,青翠欲滴,在山峦的环抱下、在旬河的滋润中,竹林宛如一块块绿宝石嵌入大自然之中,平添了天然的诗意和画意。千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水淹,旬河竹生生不息、傲然挺立,留下经久的绿影和风采,这便是旬河竹的魅力。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独爱竹,旬河沿岸的人们也爱竹。一河两岸的乡村与竹子共生,或屋前屋后,或河边小径,一片翠竹装扮田野。竹,不仅提升了村落的雅致,还成就了村民们的生活。采摘竹笋是餐桌上的美食;编织竹筛、竹篮是家人的期盼;捆扎扫帚是清扫污垢的环保;竹竿是敲打板栗、核桃的工具;竹篱笆是围菜地变田园的闲适。如此种种,竹似乎是村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足以彰显竹子与人们的生活和谐交融、影响深远。

  竹子除了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之外,总会带给人们精神焕发的感觉。疏疏有节的绿竹,杆如椽,叶如梭,新竹宛如朝气蓬勃的少年,尽显无限生机;老竹如同智者,散发出宁静致远的气质。一年四季碧绿可人,诠释着生命的力量与坚毅。不仅历代文人墨客喜爱歌咏和以竹自居,普通大众亦喜欢在房前左右或寂寂庭院埋上几株根须,任其生长,形成浓浓的绿荫,享受“白云绕翠竹,远山传布谷”的美景。

  徜徉竹林间,端详摇曳的竹,葱翠欲滴,清新雅致,一份悠然、惬意充盈心头,余香沁沁。一场又一场雨水过后,竹林不断汲取养分,竹笋仿佛婴儿似的向阳、向上,一天一个模样。静静地看着竹林,感受大竹对竹笋的照顾,脑海里浮现出罗家营村李大姐挺拔坚强的身影。

  记得那是我工作的第三年,按照工作安排,需要到村培训养蚕户,而当时李大姐是村妇女干部,由她组织本村农户参训。李大姐做事干脆利落。不一会儿工夫,就组织近20余户人家齐刷刷地落座在她家院落中的竹阴处,清净的竹风陪伴着我完成了本次培训任务。由于她的能干,后来的技术推广和样板示范都安排在她那里。

  为了配合我的工作,她起早贪黑地往返于一河两岸群众家里提点和帮忙,农户很快掌握了技术,她也获得了“养蚕能手”的称号。后来,随着产业调整,她又种植板栗与烤烟,忙得不可开交,只为劳有所获,早点过上好日子。多年辛苦劳作,使得她早生华发,日益苍老,一个中年妇女俨然像是人过花甲的老妇。尽管岁月轮回,但她的身躯依然挺直,犹如这翠竹一样不曾弯曲。在旬河两岸,类似李大姐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不嫌弃道路崎岖与生活艰苦,无怨无悔居住在群山之中,正如这不屈不挠的旬河竹,历经岁月洗礼,仍对生活充满希望。

  凝视着片片绿竹,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的气节,也体会到旬河边的农人不择环境,扎根生长,朴实而憨厚,坚韧不拔的品质。他们用汗水和心血默默耕耘,努力收获。于是,这千山万壑便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了憧憬,有了富足。

  阵阵河风吹来,竹林临风起舞,响声把我从悠悠的思绪中拉回。

  暮色渐浓,行走在回家途中,任晚风吹拂飞扬的华发和思绪。人生几十年春秋,热爱与追求平淡的生活,坚守与执着心灵的信仰,以竹的姿态仰望生命,以竹的品格崇尚道德,让目光和心灵,在坦诚、坚贞、淡然和不屈中得以升华。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