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交流年。我看了陈占彪最近出版的《转角巴黎》。这本书是作者在巴黎访学之余,对巴黎深度探访的记录。作者一面参考了相关权威法文材料,一面结合了中国人、特别是晚清中国外交人员对巴黎的记录,写成这本面向大众,涉及巴黎的历史、人物、绘画、雕塑、建筑的文化考察笔记。
这本书我先后翻了两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于1979年来到法国,在巴黎求学、工作、生活近45年,但书中所提及的爱丽舍宫、桑代监狱、地下墓穴、巴黎下水道、巴黎的三大墓地、罗亚蒙修道院、圣让·德·博雷加尔庄园等地方,依然能让我对巴黎获得更为深刻了解。陈占彪先生“在现场”,以中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它们的历史和故事,包括它们与晚清中国的关系,为我们打开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巴黎。内容新鲜实在,文字清新通俗,插图丰富稀见,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到巴黎,当然要去看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这些名胜古迹,但是,我觉得巴黎是一个气象万千、文化浓厚的城市,巴黎是法国的缩影。所以,法国人把巴黎也叫“法兰西岛”,也就是说,法兰西的精华就在巴黎,如果说整个法国的精华在巴黎,那么整个欧洲文化的精华就在法国。
巴黎的文化有的是看得见的,有的是看不见的。需要你细细地、慢慢地去体会,去琢磨和品位。比如法国的饮食,法国的饮食和中国的饮食一样享誉世界,法国人对吃饭很讲究,每一顿饭的内涵都十分丰富。吃饭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重要的,也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在精神上获得满足。
他们早餐一般吃三样东西,红酒、面包、奶酪。吃的时候,要慢慢去品味红酒的味道以及奶酪的味道。法国的奶酪有几百种,有臭的,有香的,有软的,有硬的,种类极多,吃的时候也是很讲究的,这种奶酪怎么吃,那种奶酪怎么吃,以及什么奶酪配什么酒,都很有学问。这就是说,吃什么样的奶酪,意味着追求什么样的文化和生活气质。老一代法国人,特别要在喝红酒时,配一种混杂蒜泥的陈年奶酪。这就体现了法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高于物质上的要求。他们追求的这种“氛围”,用中文来说就是一种“气氛”。法国人在吃饭的时候,时刻能考虑到怎样把自己的精神面貌和精神活动跟周围一切,跟历史和现代循环起来,所以他们的早饭不只是吃这一顿饭。
当然,法国人的午饭是很随便的,一个沙拉、一个面包,因为中午只是工作休息时间。可他们的晚饭是非常讲究的,晚饭吃什么东西,谈论什么问题,都与历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边吃边聊,谈天说地,畅怀抒情。因此,巴黎的气氛、精神状态可以说是气象万千、生龙活虎。
在巴黎,到处可以发现历史古迹。每一条街道,都有丰富的历史,法国人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很好的保护。但巴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只满足于历史成果,它追求的是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巴黎越来越多的外来族群和外来文化。法国的移民文化也渗透在法国人的生活中。我每次回去,都会发现周围的人也好,生活方式也好,都有不同变化。比如土耳其餐馆、阿拉伯餐馆、中国的餐馆越来越多。在巴黎东郊,塞纳河支流马尔纳河谷,我所居住的地方有很多城堡,还有辽阔的树林和草地,河两岸到处是咖啡店和餐馆,任何一个小餐馆,都能吃到真正的法餐。
因此,我觉得在巴黎,去众所周知的景点是不够的,还要去一些有趣但并不是人人都去的地方,正如《转角巴黎》书中提到的那些地方。□高宣扬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