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五代诗词,至南唐中主李璟与冯延巳词时,看到一则轶事。
据说李璟与冯延巳互相谐谑,李说冯词:“‘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
由此,忆及隋朝诗人薛道衡之死,政治因素必是主因,然《资治通鉴隋纪六》隋炀帝大业九年也有记载:“帝善属文,不欲人出其右。薛道衡死,帝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薛道衡一首《昔昔盐》,一句“空梁落燕泥”,成了隋炀帝妒杀人才的明证。
文人相轻,古已有之,只是还不妨害性命。然九五之尊呢,生杀大权,操之在己,故当有雅量。
当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借由变法富国强兵,而苏轼却直言反对,以致遭人诬陷,因“乌台诗案”而身陷囹圄,一度有生命之危。彼时,王安石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上书朝廷,称“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一语击中神宗的软肋,救下了苏轼性命。
后来,苏轼从黄州移贬汝州,路过江宁,专门拜访王安石。此时的王安石,年过花甲,是个经历亲信背叛、变法失败、丧子之痛的羸弱老人,但听闻苏子瞻来江宁,“野服乘驴谒于舟次”,并招游蒋山,留连累日,诗文唱和。
苏轼《次韵荆公四绝》其三云:“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比邻而居,从公已迟,似乎客套话,但更觉得是二人惺惺相惜的肺腑语。
分别时,王安石看着苏东坡远去的背影,不禁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两年后,王安石病逝,苏轼写《王安石赠太傅制》,称其“名高一时,学冠千载……”
金陵渡口,相逢言欢,一笑泯恩仇。这豁达的胸襟,弥合了横亘在二人之间的政见鸿沟,也让我们看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现实存在。□何升祥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