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文
在安徽省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有一座千年古城桐城。市西南一隅有一条鹅卵石铺就、东西走向的巷道叫作“六尺巷”。巷子全长约100米,宽仅2米,两边的墙全由青砖砌成,有2米多高,顶部黛瓦覆盖。
这个看起来并不宽敞且极其平常的巷子,却因为一段跨越300年的故事而远近闻名。
在巷子东边,人们还可以看到一座10米多高用汉白玉砌筑的牌坊。牌坊为两柱双重檐,有斗拱刻花,装饰精美,上面刻着“礼让”2个红色大字。巷子西边的牌坊更为大气壮观,为四柱三重檐,柱前还有4只石狮子,牌坊上方则刻着“懿德流芳”4个大字。从“礼让”到“流芳”,这些都诠释了巷子的文化内涵。
据《桐城县志略》等史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原打算扩大府第,修筑院墙,要邻居吴家让出三尺地界。吴家人对张家的无理要求不予理睬。张家人见吴家寸土不让,便写信给在京城做官的张英,想以权势压人。信送到京城,张英看后对家人的这种做法深感忧虑,觉得绝不能让这种倚官仗势、欺凌乡里的行为出现,于是立即回信,信中是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到这信后,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妥,立即后退三尺筑墙。吴家主人得知这一情况后,很受感动,也令家人把院墙后移三尺。各让三尺,这样就成了“六尺巷”,六尺巷也因此而得名。
这个由建筑引申出来的故事,反映出中华民族和谐礼让的传统美德,至今被广泛传诵。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苏联大使尤金时,曾讲到这个故事,表达两国之间应该谦让、平等,邻里和谐礼让的愿景。2016年春节晚会上,一首名为《六尺巷》的歌曲一夜走红,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悦耳动听的歌曲颂扬了文明礼让,温润了人们的心灵。
六尺巷在建筑中的体量并不大,仅仅是两堵墙,但一砖一瓦都闪耀着崇高品德和精神光芒。它的宽不是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上;六尺巷不长,可它长在仁义祥和上。它犹如一把尺子,需要我们用思想去丈量,用精神去领会。它可以量出人生的境界,更能反映出个人的思想修养。修行正其身,就会走出人生的广阔天地。
六尺巷蕴含历史,观照当今,我们应常习之,常思之,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做一个文明礼让高尚之人,让传统文化在时代大潮中不断激荡新的浪花。(单位:中国航天科工七院)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