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民
作为大荔乡党,早闻忽培元先生大名。作为文学爱好者,也读过他的一些作品,近年也看过根据其长篇小说《第一书记》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花开山乡》。作为乡贤,前年也互加了微信,可以说,神交已久。
真正谋面是去年9月下旬,在渭南召开的其长篇小说《同舟》分享会上。之前一个月,收到他馈赠的《同舟》一书,适逢去新疆旅游,我便带着《同舟》同游。9月23日,《同舟》新书分享会在渭南举办,我有幸参加并作了题为《一部为家乡树碑立传的史诗》的发言。会后与培元先生握手问候,相见恨晚,相谈甚欢。
去年底一日,收到培元先生微信:西安培华学院建立了我的作品研究中心。想请你出任研究专家,请酌。陕西肖云儒和李国平等,北京白烨、仲呈祥、何向阳等共计二十多位。我随即回信:承蒙乡贤厚爱,愿意参加中心。还望馈赠“苍生三部曲”研读,以便有所心得体会与您和方家研讨。
不久就收到犹如西安古城墙砖一般厚重的《苍生三部曲》,爱不释手,先大体翻阅后再细细精读。适逢春节,诸事干扰,断断续续读完之一的《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不过正巧春节期间,央视综合频道播放电视连续剧《西北岁月》,对我了解和理解该书的时代背景提供了翔实而鲜活的史料,结合阅读感受,进一步认识到该书是一部西北革命岁月波澜壮阔的史诗,是毛泽东、周恩来、马文瑞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北从事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是黄土高原时代变迁和风土人情的生动展示。
首先,该书是一部西北革命岁月波澜壮阔的雄壮史诗。众所周知,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创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唯一保存完整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
正如该书后记所言: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是中国历史上大苦难、大动荡、大辉煌、大变迁的时期。其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形成了最有力的挑战。这是一个呼唤英雄也产生了英雄的伟大时代。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结束了被欺凌和被奴役的历史。新中国像一只五彩斑斓的金凤凰,利剑一般刺穿重重阴霾,腾飞于世界的东方。
其次,该书是毛泽东、周恩来、马文瑞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北从事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书中写马文瑞注重调查研究,在老百姓家里召开“神仙会”征求群众意见,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嘴里嚼着张正才的老婆刚刚炒的黄豆粒,拉谈着庄稼经。那些暂且没有发言权的年轻娃娃们,立在脚地、窗外,瞪着眼睛看,竖起耳朵听。庄稼人和“公家人”聚在一搭里正经八百话庄稼,这在张家村还是一件新鲜事。这个别开生面的“神仙会”,一直开到天明鸡叫。几辈子都是糊里糊涂种庄稼的受苦人,这回动脑筋盘算起各自的营生来。往往“只断官司,不问农事”的“父母官”,却坐在泥腿子庄稼人的土炕上通宵达旦同庄稼人一起话桑麻。历来只是见多了官府催粮要款欺压老百姓,哪里有人品戴顶的官,同老百姓面对面盘腿坐下拉谈耕作农事、家常活计。这在老百姓的眼睛里,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再次,该书是黄土高原时代变迁和风土人情的生动展示。书中根据情节需要引用了大量歌曲和陕北民歌,反映了陕北的风土民情。比如,马文瑞从事革命初期,在绥德一带访贫问苦时听到的陕北民歌:“熬盐你个难,熬盐你个难,咱们一年四季哟守盐滩;秋冬喝的西北风,春夏又把风沙咽;唉哟,碗里是甜汤,身上破衣衫……”这首民歌反映了当时陕北人民艰难苦焦的生活。
书中写道:冬学学员,还完整地记得当时马文瑞亲自编写教唱过的一首《五卅惨案歌》:
天昏地暗江河变,英日称强权;悍然竟把洋枪开,惨杀吾青年;弹飞血如泉,人死握空拳;冤魂不瞑目,此仇怎能消;野蛮日本人,野蛮英国佬!同胞勿忘五月三十日。民国十四年,上海工人逞英豪,罢工誓死为同胞;日本人,英国佬,罪恶比天高;同胞团结牢,不怕枪和炮;收回租界,齐心奋斗,赶走帝国主义狗强盗!
群声合唱这首激昂愤怒的歌曲,心中唤起的该是怎样的一种情绪?面对情绪激昂的情形,马文瑞心中别提有多兴奋。他不止一次想到,谁说农民兄弟目光短浅,谁说农民兄弟自由散漫?当他们接受了党的指引和革命的政治教育,就会变成一支具有远见,又能紧密团结的革命劲旅。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