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我眼中的柳再义
2025-03-31 10:21:00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郁春红

  在我的记忆里,柳再义是个谦逊内敛低调的人。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文儒雅、气度非凡、才思敏捷,内心充实且丰饶,是一位闪耀着智慧光芒又悲天悯人和水静流深的著名作家。

  他十八般武艺皆精,无论是诗歌意象的提炼,散文的情致与趣味,还是小说人物性格刻画以及评论文章的睿智说理等,均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生活中的片鳞细羽,都可以化为他笔下的新鲜血肉。

  诗是文学的精华。诗人的心里有爱,眼睛里才能发现美,才能把自己温暖的目光和深切的爱心,投入到一些弱小的、细微的事物上。柳再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作,其中两首经典的爱情诗,让我记忆尤其深刻。

  他的诗歌《背影》通过“我看着你/而你看着海/这些距离/是时光造成”等句子,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放不下又无望的爱是多么深情。结尾那句“远处的山沉默/那飞鸟寂寞回旋”,这个意象动静对比,读得人心潮澎湃又热泪盈眶,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感慨和对爱情的深深眷恋。这首诗虽然只有十几行,却内涵丰富,很有艺术感染力,受到读者热捧,还被翻译成英语、日语,传播到了海外。

  他的另一首诗《凝望》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天空的白云与大地上的绿树表现了人世间不般配的爱情。这份自卑与痛心疾首,也是令人扼腕长叹。在诗中,他写道:“我知道你不忍离去的情义/这份清纯的确是美好/但我们在两个世界/天与地,你和我/隔着遥远的距离/遇见是幸运,还能奢望什么呢/彼此凝望,瞬间即永恒”。生活中该有多少这样的爱呢?有的是自惭形秽,跨不过鸿沟;有的是被父母硬生生拆散了。对自由的向往,对爱的遗憾固然忧伤,但是这份美好永存心底。

  散文,就像是“检验”作家文学功夫的“试金石”,一位作家的生活积累、情怀与识见、观察与发现能力,语言文字的精确描述功底等,用小说、戏剧、童话之类的文体,往往难以“测试”出来,但散文却容不得任何水分。优秀的散文,总是承载着作家鲜明的精神印记和浓重的岁月光影。

  《当时比较自卑》是柳再义所写的带有明显个人经历色彩的散文。这篇文章入选新加坡版华文课已经十多年,写得情真意切,特别能引起青少年共鸣。我想,新加坡的华文教材在世界范围内精挑细选课文,标准无疑是高而严格的,海内外的作家不计其数,柳再义的文章在多次改版中均能入选,一定是因不凡实力的缘故吧。

  他还有一篇写人生的作品《命运在偶然处拐弯》,讲的是同学阿昌和他一起参加高考的路上,因阿昌临时拉肚子,从此两个人的命运就岔开了,后来天差地别。这么一件小事,放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就变得非同寻常。这篇散文获得了江苏省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作品中的阿昌颇有鲁迅笔下少年闰土的影子。

  柳再义的笔尖流出的散文轻盈而敏锐,秀丽而坚实,温婉而凝重,传递出哲理思辨的风采。他以妙笔生花热情叙述普通人亦爱亦痛的梦想与追求,极具现实感和启示性,进而表现人生的艺术化和审美化。他的散文随笔善于将独特的思辨融入美妙的场景,虚实相间,形神互补,时而禅意淡淡,时而书香悠悠,由此构成一个灵动、丰腴、安宁、隽永的艺术世界。

  小说以故事性和再现性见长,是毫无悬念和争议的“第一文学样式”。小说要再现客观的社会场景和人物命运,所以,材料取舍、情感评价、叙事详略以及笔力轻重,需巧妙浸透到一系列人物、事件与场景之中。

  柳再义创作的《抢劫》《离婚》《圣水》《请你帮个忙》等小说,情节离奇有趣,表达扣人心弦,一波三折,又笔锋陡转,异军突起,看得人会心一笑,拍案叫绝。抢劫犯怎么也想不到煞费苦心抢到的竟然是泡狗屎,最后竟然自投罗网。安分守己的小人物靳一男本来不想离婚,却因为邻居喝酒按错电梯,闹出荒唐事,最后被逼无奈不得不离。

  《树屋》这篇获奖小说,也是柳再义非常接地气又引人入胜的作品。主人公许小琴出生在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家境贫寒,未能继续读书。她很早就外出打工,认识了外省的男友。这个男友刚好喜欢摄影,一次他跟随许小琴回山村,发现人们住的都是树屋,就拍下来发到网上。这下把原本落后的山村搞出名了,发展旅游经济,让这个村脱胎换骨一夜暴富,然而富起来的村民因此变得不再勤劳,而是游手好闲……

  柳再义的小说之所以可读性强,善于经营情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此外,大胆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戏剧性结构和独特的柳式表达风格,也是他吸引读者不可或缺的因素。他的作品贴近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现实的针对性和鲜活的时代气息。语言表述不紧不慢,很有味道,诙谐起来也令人忍俊不禁。

  柳再义作品数量庞大,洋洋洒洒,质量上乘。其旺盛的创造力难能可贵且非常少见。笔者年纪不轻,阅读也算广泛,还从来没有看见过有谁能像他这样文思泉涌。他用天赋和勤奋为后来者树起了一个闪亮的坐标,架起了一座心灵的虹桥。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