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忆水瓮
2025-03-31 10:24:49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王惠武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矿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标配,那就是瓮。平日,瓮里会存一些水,逢年过节的时候便会在瓮里放置平日里见不到的白面馍、油炸麻花、麻叶等。就是这个瓮,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三伏天,不论是做工的父母还是放学归来的孩子,进屋首件事,便是来到瓮前,用一个葫芦瓢先舀上一瓢水,咕咚咕咚猛喝一顿,立马全身清凉沁润,那种舒服和满足真是惬意。当然,为了能回到家喝到第一瓢水,我和姐姐、哥哥自然少不了争抢,为此,舀水的瓢便成了牺牲品,常常在我们的争执中不是掉在地下摔烂,就是被我们几个用手掰烂,后来父亲没办法,找人打了一个铁瓢,这才解决了问题。

就是这个瓮,看着我学会担第一桶水。小区常常会停水,我和哥姐便拿着扁担、提着水桶,来到小区旁边的水厂储备池打水,一根绳、一个水桶成为我们转运水的工具。看着别人绑扎水桶,在方寸之间的池口放进水桶,左一甩、右一抖,两手用劲再一提,一桶水便完美打了上来。有一次去打水,我不会绑扎水桶,把水桶又不小心掉到池中,旁边无人帮忙,吓得我撒丫子跑回了家。

水瓮也是我们家的天然冰柜。夏天,我们会把滚烫的吃食放到水瓮里,用瓮中的清凉带走热量。母亲也会把刚出锅热气腾腾的各种小吃原材料,放在瓮中的水里。记得母亲常爱做凉粉,蒸好的粉浮在瓮中一股股热气冒上来,既能湿润家里的空气,也能拔出筋道的凉粉。我们姊妹着看母亲将它切好,添加上各种佐料。入口的香甜和酸爽,回味无穷。

父亲没有把我们安置在矿区的半山沟里,所以不需要在雷雨季节和大雪漫天的日子在弯曲而上的川道里行进,矿区的砖瓦厂让我们度过了虽然饥贫但很欢乐的童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家按照政策也拿到了户口“准迁证”,迈入了吃商品粮的序列,住进矿区给老职工建造的家属楼,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独立的卫生间,再也不会为取暖,半夜到矸石山捡煤核。

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也从一个操作粗笨电气“强电”的维修工,有机会过一把“弱电”智能的瘾。当我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成绩时,内心感慨我们赶上了充满机遇和希望的好时代。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