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冬日的北京寒风凛冽。正月初二这天,正在家里过年的王文质被一阵咚咚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来人是他工作的北京211厂厂长张子修。厂长说:“小王明天你跟我一起到陕西秦岭大山里工作去”。王文质二话没说第二天一早打起背包就踏上了西行的列车。走下火车再改汽车,一路上汽车过后扬起漫天的黄土,几乎看不见人影,一排灰土平房像小小的土地庙。而这一切在王文质的眼里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这里对他来说已是第二次来了。1965年他曾代表组织来此慰问山里的建设者,当时这里连路都不通,异常荒凉。
谁知这一次王文质一走就和家人10年未见面,家人只知道他在陕西宝鸡一个保密单位工作。
当时我国开始加强三线的建设。1965年,偏僻荒凉的秦岭深沟迎来了第一批跋涉者。这年1月,我国七机部派发动机设计部、工厂和实验站以及中建部等单位22人,来到了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进行实地踏勘。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一条狭长的 “夹皮沟”作为067基地的建设地址。从此在嘉陵江之滨的这一条17公里的山沟里,拉开了建设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战略大后方的序幕。
“夹皮沟”两岸的田园风光格外秀美,但这里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道路不通、电灯不明、电话不灵,因水土原因造成的残疾人在这里比比皆是。这里的农民大多数连汽车都没有见过。由于封闭和自给自足,当地人对山外的世界知之甚少。当地老乡第一次见到解放汽车时,竟吓得往玉米地里钻。随车人员告诉他们汽车也是运输工具后,习惯于牛车、马车的老乡为增加汽车的营养,曾主动抱来柴草 “喂”汽车。
1966年,基地根据中央精神:三线建设要搞工农结合和“三个带动”的指示,基地的许多同志经常深入到乡村,为老乡讲课,教老乡唱歌,给老乡看病,农忙时还派职工为老乡割麦子。当地公社也先后划拨出土地给基地的厂、所、站办农场。后来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大家都把这个昔日的“夹皮沟”亲切地改称红光沟。王文质所在的厂也随之被称为红光机械厂。
从17公里道路到快速建成到 “201”洞按期建成投产,再到抢建亚洲实验第一台,红光沟的职工、技术人员及建设者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吃了多少苦。当初用玉米杆和黄泥搭建的宿舍门前,有人写下了这样的对联: “身居茅草胸怀祖国,脚踏荒山放眼世界”,横批是: “乐在其中”。
1969年6月14日,是067基地全面建成投产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国远程火箭第一级发动机开始考台试车。平日寂静的红光沟变得热闹起来,王文质和他的工友们也来到了现场。上午11时,广播里传来 “5、4、3、2、1,开车”的口令。紧接着,一声惊天动地、震撼山岳的怒吼,只见一条巨大的苍龙喷射出桔红色的火舌,夹裹着白色的水汽直冲云霄。300秒后,轰鸣声戛然而止。一时间山坡上寂静的人群沸腾了,人们将手中的帽子、水壶、衣服抛上了天空。站在土坡上的王文质和许多工友一样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热泪包含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这些年来他和基地同仁们一道共同走过艰难岁月所付出的回报,也包含着几年来他无法照顾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的内疚。
1976年北京通州老家遭水灾,王文质家里的房屋被水冲走,爱人无奈之下将大儿子和二儿子寄托在孩子的姥姥家里,拿
着一封王文质写给家里的信,带
着小儿子到陕西宝鸡来寻找王文
质。爱人一连在宝鸡找了两天,
都未找到王文质的单位。第三天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从龙口车
站 (现称凤州车站)乘汽车来到
了基地。由于当时基地是一个保
密单位,对外的通信地址是陕西
省宝鸡152信箱。为了严守保密
制度,王文质就连平日给家里去
信时,只是问候家里的情况怎样,
很简短地说自己在这里的工作、
身体都很好,让家里人放心而已,
工作上的事则只字不提。如今已
经73岁的王文质提起这一段,抑
制不住再次流下了泪水。
你可知道我国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的雏形,就是诞生在红光沟一个用厕所改造的实验室里。1970年随着大发动机研制人员不断迁来 “三线”,发动机设计科研人员临时改建的实验间要腾出来。由于实验任务紧迫,这个小组的科技人员就盯上了实验室外边一个厕所。他们以 “暂借”的方式改建了厕所,并将原来的简易实验设备经过改装搬了进去, “厕所试验室”就这样开始了工作。这一试就是十多年。远程火箭姿控发动机所有单机攻关试验和预研性试验,都是在这个 “厕所试验室”完成的。
1980年、1981年和1990年,红光沟里的067基地遭遇了三次特大洪水。科研生产全面瘫痪,上万名职工、家属被围困。当时的“美国之音”广播电台惊呼:中国一个火箭基地从地球消失了。英勇无畏的基地职工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背粮队出发了,有男有女还有老少,大家相互搀扶着,连成一排从河水中趟过去,鞋丢了身上沾满了泥巴,人们顾不上这一切依然向前……
1991年,067基地开始由山沟里陆续迁往西安,王文质和家人也搬到了西安。如今在西安南郊,一个新型的航天城屹立在世人的面前。王文质说起他第一次进红光沟到如今的这44个年头,激动地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厚厚的用手写的本子来。这个本子里记录着红光沟里广大职工和科技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搞科研,以至于献出生命的事迹。老人不停地翻动着纸页,还不时拿出一张张照片,讲到成功处激动不已,时而又眼圈湿润。
王文质老人1997年退休,退休后的他喜爱上了剪纸艺术。这些年来老人一直关心着航天事业,他用剪纸的形式将红光沟里艰苦创业,我国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由最初的艰难仿制,到自主研制我国 “第一心”,直到研制低温高能、长征系列、载人航天飞太空等内容,一幅幅刻画得栩栩如生。 本报记者郭玉军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