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红认为,文物展览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服务,必须 “以人为本”,以“举重若轻”的方式,让文物“活”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在机场、地铁等公共交通空间展示文物,实现文化浸润,也可以继续打破传统文物展示展览的边界,在社区、图书馆、文化馆、公园等公共空间植入文物展览,让文物展览从殿堂走向街巷,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半径。”刘卫红说,“如果一个饭店既可以吃饭,还展示了各种陕西特色美食的渊源,甚至还设置有面塑等活态文化展示体验区,这样的用餐体验是不是格外有价值!”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目的是建立起文化认同,其中就包括在地认同。对市民来说,这个文物虽然不是多么珍贵,但它是从我生活的地方出土的,或者和我生活的地方有关的,反映了我这个地方的历史,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认同和共鸣。”
将非遗技艺展示和少年儿童研学体验相结合,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地铁站文物全息投影,让居民参与策划布置老照片墙等展览的社区共建……刘卫红认为,西安应该把厚重的文化遗产进行轻量化展示和传播,以流动的方式自然融入城市生活的各个场景。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长安华科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京连也打算提交一份相关提案。
“我们尝试提取西安城墙的纹样、色谱等用于文创产品,并打算将这些元素与游戏场景开发融合,让更多玩家可以在线上欣赏。”袁京连说,陕西是文物大省,也是科教大省,我们应该把这两方面优势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结合,将更多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文物的保护、研究、修复、展陈、设计等方面,让文物资源在更大范围释放出更多消费价值。
当西安博物院的唐代铜镜在街角映照出现代人的面容,当瓦当拓片墙出现在连接曲江池遗址公园的地下通道,“无墙博物馆”正在为更多人提供接触历史与艺术的机会,让文化真正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这座古都正在用实践证明:文物保护不是将文物锁进保险柜,而是让它们落入百姓生活日常,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记者 刘雪妮)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