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工网—陕西工人报讯(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11月4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近日,《考古与文物》刊登《霸陵外藏坑出土马骨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一文。文章显示,考古工作人员研究提取获得了西汉文帝霸陵西南侧两个小型外藏坑中2例马骨样本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DNA分析结果表明,两匹古代马均为雄性,分别来自中亚和东亚,证明两者存在不同的母系来源,显示出汉代陕西地区马匹与欧亚大陆马匹存在母系遗传联系,为研究西汉时期的东西方交流提供了新材料。
2017年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江村北陶窑遗址、霸陵外藏坑、南陵外藏坑和栗家村汉墓等进行了发掘。其中,位于霸陵西南角的2座小型外藏坑(K29、K32)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形制,坑内各清理出马骨1具。本次研究的2例样本来自此处。
研究证实,古人会用雄性马匹进行祭祀或陪葬。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表示,本次研究的2例样本均为雄性。由此推测,在汉文帝时期,或许人们已经开始挑选优质的雄性马匹用以乘骑,而雌性马匹大多用来繁育后代,只有不适于生育的年老雌性马匹会被祭祀或殉葬。
此外,这两匹马的母系遗传谱系并不一致。一匹马的基因与古代中亚乃至现代阿拉伯马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另一匹马的母系可能来自东亚。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