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宁黛艳)随着秋冬季节气温持续走低,流感作为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进入流行期。11月9日,记者从陕西省疾控局获悉,根据监测情况评估,我省今年流感季已经到来,流行毒株主要是甲型H3N2。
为什么会提前
据省疾控局专家分析,流感季提前主要是与流感病毒优势毒株的变更、人群免疫力和气候转凉有关。流感监测情况显示,今年的毒株主要是甲型H3N2,去年则主要是甲型H1N1。由于甲型H3N2毒株去年并未出现大规模流行,人群接触频次低,普遍缺乏针对该毒株的特异性免疫保护,存在大量“免疫空白”。再加之近期气温骤降、天气转凉,这种环境有利于流感病毒的存活和传播。同时,随着天气转冷,人们在室内活动增多,通风减少,增加了病毒在人际间传播的机会。
从易感人群来看,儿童是当前流感季的重点脆弱群体。近期住院的流感患者中,儿童较多,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且学校、幼儿园等场所人员密集、接触频繁,易造成病毒快速传播,部分儿童还可能成为“家庭传染源”,将病毒传染给家中老人、成人等密切接触者,需重点加强防护。
警惕三个误区
空军九八六医院感染科主任白帆建议公众,面对流感无需恐慌,但要高度警觉、积极行动,记住“科学预防,及时就医”,需警惕流感防控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将流感等同于普通感冒。流感是突发高烧(常达39℃以上)、全身酸痛、乏力,症状更重、恢复慢。相比之下普通感冒多为低热、鼻塞流涕,症状较轻,多数患者3至5天可自行康复。
误区二:感冒发烧就用抗生素。流感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滥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风险,反而危害健康。
误区三:认为流感疫苗可打可不打。接种流感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手段。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快,每年的流行毒株都可能不同,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以确保接种者获得针对当年流行毒株的最新保护。一般来说,接种流感疫苗2至4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对抗原类似毒株的保护作用可维持6至8个月。为达到良好预防效果,流感疫苗推荐接种时间为9至11月,以保障在流行高峰前形成有效免疫屏障。若未及时接种,整个流行期内仍可接种。
筑牢家庭“免疫屏障”
白帆表示,要做好疫苗接种、日常防护、药物预防这三步,来筑牢家庭“免疫屏障”。
疫苗接种,全家一起打更管用。打疫苗最好全家覆盖,除儿童、老人等高危人群外,家长、保姆、教师等与儿童密切接触的成人也需接种,构建“家庭免疫圈”,阻断病毒在家庭内传播。
同时,要做好日常防护。注意个人卫生,日常勤洗手、多通风,在公共场所尤其是人群密集场所(如超市、医院等)科学佩戴口罩。如果有家庭成员确诊为流感或出现相关症状,应尽量单独居住在一个房间。
未接种疫苗的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在接触流感患者后,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预防,但药物不能替代疫苗。病毒在不断演变,防护观念也必须跟上。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