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家长的关注点从考高分上名校,逐渐向综合发展转变,记者观察发现,近年来家庭养育正在回归理性——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青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西安这座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城市里,广大家长的养娃观念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曾经,学区房、密集的课外辅导班似乎是养娃的“标配”,家长们在焦虑中一路“狂奔”。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反思,并踏上了理性养娃之路。
为深入了解家长观念的转变,记者历时一周走访西安多个区域,与不同背景的家长展开面对面交流,探寻西安家庭养育回归理性背后的故事。
因材施教 注重综合素质
近年来,从盲目跟风报班到依据孩子兴趣合理规划,是众多家长养娃方式转变的一个集中体现。同时,在学业期望上,家长们也从单纯追求考高分、上名校,转变为更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记者观察到,正是这些转变让孩子和家庭开始逐渐摆脱曾经的“高压”状态。
家住西安曲江新区李女士的孩子目前上五年级,“此前,受社会上那种普遍的焦虑情绪驱使,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我不仅给她报了奥数、英语、奥语、作文等‘标配’课程,还有绘画、钢琴、古筝等兴趣班,寒暑假则早早就安排好了海外研学。”回想起过去,李女士感慨万千,母女两就像赶场一样,奔波于各个培训班之间,孩子累,她也累。
“一天孩子从辅导班回来后,一脸疲惫地说,妈妈我真的好累。”听到这些话,再看着11岁的女儿,李女士瞬间醒悟。此后,她尊重孩子意愿,仅保留绘画班,退掉了其余辅导班。
和李女士有相似经历的,还有西安碑林区的赵先生。他家孩子就读七年级,之前他给孩子报了4门学科类辅导班,可效果却不尽人意。“看着孩子上课那么辛苦,我心里也不好受。但又怕孩子成绩掉队,只能咬牙坚持。”赵先生说。直到有一次,孩子坐着吃饭时竟然睡着了,他才意识到,过度的学业压力可能适得其反。于是,他当即立断为孩子退掉了所有学科类辅导班,只保留了一个他喜欢的架子鼓兴趣班。
无独有偶,西安碑林区的九年级学生家长孙女士,曾经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从幼儿园起就为其规划了各种特长班。但后来她发现,孩子在众多课程的学习中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八年级下学期时甚至出现了抑郁倾向。为了孩子的健康,孙女士立即停掉所有学科类辅导班,如今孩子重拾笑容,舞蹈技艺也日益精湛。
多重因素 转变催生新观念
在记者看来,西安家长养娃观念的转变并非偶然,社会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各类新兴行业的崛起,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历和财富。
家长们逐渐意识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以健康的身心作为基础,再加上独特的兴趣特长,同样能在社会上立足。
西工大附中家长张先生就表示:“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必须考上好大学,找个稳定的工作才算成功。但现在看到很多年轻人凭借兴趣爱好创业,发展得也很好,让我觉得孩子的未来应该有更多选择。”
AI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也极大影响了家长的养育观念。不少家长意识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一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工作很可能被机器替代。与其让孩子埋头苦学知识,不如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随之带来的是,人工智能改变了教育方式。苏先生的孩子在西安市实验小学就读,他很支持让孩子使用智能学习软件,因其能根据答题情况分析知识掌握的薄弱点,效果不错,他便让孩子退出了线下辅导班的学习。
此外,国家近年来积极推行的教育政策,所带来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赵先生的孩子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上学,他说:“‘双减’政策出来后,我仔细想了想,孩子的童年不应该只有作业和辅导班。现在到了周末,我会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让他在玩中学。”
记者还了解到,经济压力也是促使家长理性养娃的原因之一。经济环境变化,让家长更注重家庭财务规划。曲江新区的王女士坦言,因为养娃开销大,自己必须筛选对孩子真正有益的项目。未央区的刘先生原本打算买高价学区房,综合考虑后决定放弃,选择让孩子就近入学,转头将资金用于孩子的兴趣培养。
理性养育 带来三方共赢
西安家庭养育回归理性,给孩子、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积极影响,为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和谐美满,以及社会多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了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西安小学六年级张同学就是受益者之一。以前,他的课余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填满,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意识到问题后,取消了大部分辅导班,让他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书法。如今,张同学不仅书法水平大幅提高,学习态度也变得积极主动。“能有足够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我觉得特别开心,今年我家的春联就是我写的。”他自豪地说。
在家庭方面,亲子关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以前每天晚上辅导作业,家里都是鸡飞狗跳。现在,不再只盯着孩子的成绩,我们有更多时间一起聊天、做游戏,孩子也更亲近我们了。”西安市新城区后宰门小学的家长罗女士笑着说。
西安铁一中的家长林女士表示,应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让孩子认知世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跟风报班、“填鸭式”补课,而是实实在在的陪伴。在孩子上小学初中那几年,林女士坚持“行万里路”的理念,带孩子探访山川湖海和各类博物馆。“当孩子已经足够努力时,成绩就不再是衡量成长的唯一标尺。”她说。
教育专家刘鹏指出,教育正从“剧场效应”式内卷转向“生态重构”式理性育儿。这种转型既体现了家长教育认知升级,也契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规律,其深远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破除“名校焦虑”,推动教育公平。陕西通过基础教育数字化,运用AI技术实现优质资源全域覆盖。其次,催生教育模式革新,形成“野性教育+精准培育”双轨体系:前者通过自然探索培养抗逆力,后者借助场景化AI训练提升科技素养,构建起复合型能力培养矩阵。最后,将重塑人才结构,培育具备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知识广度和专业深度的双重优势,正是破解教育异化难题的核心动能。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