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劳动模范 走进劳模刘西有的精神家园 (图文)
2018-06-12 10:32:26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学习刘西有精神

在商洛市丹凤县龙驹镇街道马炉村,如今到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是昔日全国劳模刘西有奋斗和安息的地方,如今在这里,刘西有的故事依然激励着更多的劳动者前赴后继。

就在不久前,丹凤县总工会、县劳模协会在这里联合召开学习全国劳模刘西有精神暨助力脱贫工作会,县工会委员会委员,各基层工联会、工会主席,各级劳模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大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劳模故居、康沟梯田、马炉村村史展览馆、农耕文化馆、马炉水库等地点,亲身感受全国劳模刘西有生前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刘西有是丹凤县农村土地整治的先行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几十年如一日,带领马炉村群众实施土地整治,彻底改变了该村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面貌。马炉村被授予西北四十面红旗单位之一,他被评为全国和全省劳模,并于1958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1年至1962年,《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秦岭深处以刘西有为代表的马炉村山民们十二把镢头愚公移山、艰苦创业的壮举。

遗憾的是,因积劳成疾,刘西有于1981年病故,享年56岁。刘西有带领马炉村民苦干实干建设的土地整治工程,历经半个世纪多的风雨,仍屹立在马炉村的土地上,持续为群众致富增收发挥着作用。

在刘西有生平展览馆里,记者看到这样的记载:刘西有,中共党员,历任互助组组长,马炉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共丹凤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陕西省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丹凤县总工会主席明平武说,刘西有劳模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过硬的作风、亲民为民的情怀、永葆劳动的本色、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带领人民群众通过艰苦的奋斗开创出一番事业的先进事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讲解员的精彩阐释,记者了解到商洛当年是闻名全国的贫困山区,马炉大队更是贫困村中的贫困村,“炉岔沟,麻石头,十料庄稼九不收,天一旱连根烂,天一涝水冲掉”的民谣便是对马炉的真实写照。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要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仅靠小打小闹是不行的。1951年春,刘西有的变工队在经过了近一年时间的摸爬滚打后,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开始转为互助组。他们通过斗地主分田地,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产。1954年冬天,互助组发展成为15户的初级社后,刘西有带领大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乱石堆中修田造地,同时对全村的山水田林路进行规划,开始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粮食产量翻了一番,为1956年高级社的创建和1958年人民公社的成立,起到了带头作用。

人民公社成立后,刘西有带领全村社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的康沟作为炸沟修田的首期工程。他把全大队的劳力集中起来,在光石板上垒石坝,用背篓把别处的土背来垫上,修成了梯田。采用修涵洞的办法,上边种地,下边流水,修造石砍梯田和沟台地千余亩,战胜了4次暴雨和洪水造成的灾害,夺得了粮食产量大丰收,首次解决了马炉人的吃粮问题,使老几辈没吃上麦面的康沟人开始有麦面吃。

这一奇迹在省上引起了轰动,陕西省和商洛地区多次派人前来调查核实后,对马炉大队的愚公移山精神给予了肯定。195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各行各业群英会,刘西有代表马炉大队光荣地出席了会议,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为马炉大队签发了国务院的奖状,从此刘西有便成了闻名遐迩的劳动模范,“十二把镢头闹革命”成为他带领乡亲艰苦创业的高度概括。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刘西有就按他制定的发展规划,带领广大村民着手封山育林工程,要让“高山戴帽,荒山变绿”。当年,刘西有号召党员有党员林,青年有青年林,妇女有三八林,并亲自选定地点,由点带面,仅10年时间,就使全大队70%的荒山得到了绿化,结束了马炉人无柴烧的历史。

丹凤县劳模教育实践基地在刘西有故里揭牌

1971年春,刘西有再次提出了要让“经济林缠腰”的构想,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后,他一人来到芋家山的老表周金海家。对刘西有而言,芋家山是他最熟悉不过的地方,小时候他最想去的地方是那里,最害怕去的地方也是那里。因为老表家的生活比自家的好,能吃饱肚子不算,还三天两头有白馍吃。因为人家有山茱萸,可以当药材卖。在征得老表的同意后,他挖了30株山茱萸树苗,怀着对脱贫致富的憧憬与希望连夜赶了回来,于第二天清早分给全大队13个生产队栽种。大多数生产队的态度是积极认真的,但有少数生产队采取了敷衍的态度。结果不几年,态度积极认真的生产队所栽种的山茱萸树都挂上了果,看着红玛瑙似的山茱萸,人们似乎看到了火红的生活希望。而敷衍了事的生产队,他们栽种的山茱萸树不到一月时间就死了。

首次栽种的成功,不但鼓舞了刘西有,也鼓舞了全大队的干部群众。为了大面积栽种,刘西有根据山茱萸核只有鸟吃后再拉出来才能发芽的传闻,把树苗全部移栽在大田里,一年时间就长到了半人高,且比自然发苗的树提前一年挂果。于是,刘西有决定成立全公社第一个药场,除了大量繁殖山茱萸苗外,还栽种一些适合当地生长的丹参、当归、党参、生地等中草药,供给大队的合作医疗站使用。几年间药场繁殖的山茱萸树不但满足了全大队的栽种,还陆续卖给了邻村的甘江、创业、东坪、寺坪和外县栽种。

十年后的1981年初春,当年栽种的山茱萸到了盛产期,一时间马炉的山坡涧畔,处处都是鹅黄的山茱萸花在绽放,原来那个贫瘠、蛮荒的穷山沟已经被鸟语花香所替代,一个生机盎然的新农村正在形成。可刘西有这时却因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还没等到山茱萸果成熟,就走完了他56岁的生命之旅。

据讲解员讲,当年病重期间,商洛地区行署专员曾到医院探望刘西有,问他有什么愿望。按照组织的说法,他逝世后可以进革命烈士陵园。他却说,我哪里也不去,就把我葬在马炉,我要看着山茱萸一年一年开花,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当组织问他,他的养子是否需要组织照顾安排工作时,他却说,他有劳动能力,不需要组织照顾!

这就是刘西有!他走了,他却把一座精神丰碑留在了马炉!(文/本报记者 兰增干 图/王莹 王珊)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