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榆林,室外温度已是零下十几摄氏度,凛冽的寒风持续怒吼着,奋战在330千伏变电站工作现场的豆河伟正聚精会神地测试着变压器试验数据,此时他的脸被冻得发紫,脚也快被冻僵了,但他依然用冻得发硬的手哈着气认真地记录变压器试验的各种数据,确保设备能够安全尽快投运……
2019年“三秦工匠”荣誉获得者豆河伟,现任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榆林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技术监督专工、豆河伟创新工作室(陕西省示范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首席技师。他曾先后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陕西五四青年奖章、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陕西省带徒名师、榆林市突出贡献专家、陕电工匠、陕西省电力公司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不畏艰难 誓做电力行业尖兵
2007年7月,豆河伟从中原来西北报到。一下火车,昏暗的路灯和横七竖八分布的电线,与沿途整齐划一的电网相比,使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冲击。他默默告诉自己,“干就要干好,干出点名堂!”
豆河伟入职后正赶上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阶段,榆林地区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用电负荷急剧增长,供电任务异常繁重。一个仅有五人的检修班组,肩负着各类检修工作,任务艰巨之程度难以想象。
“每天翻山越岭,穿越沙漠进行验收、投运、抢修工作,有时甚至持续一两个月都无法回家。”豆河伟回忆说。
沙漠气候,春季风沙肆虐,夏天紫外线灼伤,秋季“一级战备”应对雷电,冬日严寒刺骨。尤其是数九寒冬,极端气温零下30摄氏度,当地人往往选择“冬眠”,然而对豆河伟来说,他别无选择。
每当追忆过去的艰苦岁月,豆河伟都充满无悔和自豪,看到灯光明亮的榆林街区,这一切对他来说就一个字:值!
从2008年至今,豆河伟累计参与330千伏变电站验收、投运6座,110千伏变电站验收、投运12座,设备例检、例试40000余台次,设备大中型检修、试验100余次,行程30余万公里,完成设备诊断检修75例,编写技术报告70余篇,总结各类设备异常、故障分析30余万字。
这位来自异乡的大学毕业生,在地处毛乌素沙漠的驼城榆林,历经十多年的摸爬滚打,经受住了寂寞、酷暑、严寒、风沙等的考验,成长为电力行业的一名尖兵。
钻研创新 勇做电力行业“领头羊”
“作为一名电力设备的‘诊断医生’,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该不断探索设备异常发生的根源,探索新的、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豆河伟说。
有一次与同事聊天时,他抱怨开关柜经常发生故障,了解到由于现场红外成像装置不能穿过开关柜的玻璃窗口,无法及时发现发热隐患,导致开关柜时常发生故障。根据此种情况,他苦思冥想查找解决方案,经过近三年时间的不断钻研、试验,最终研制出把红外成像仪小型化安装到开关柜柜体的解决方案。
这项《微型广角红外成像测温装置》,解决了历史上开关柜一直不能进行红外测温的难题,这一技术成果经过推广后每年仅在榆林地区就产生5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由豆河伟主持研究的《变压器有载开关绝缘油带电置换技术》课题,实现了有载开关绝缘油带电置换,首次解决了电力发展史上绝缘油带电置换的难题,弥补了国内外该项技术的空白。
他还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变压器试验,节省测试时间约40分钟,每年可产生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十余年来,豆河伟致力于将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技术、科技进步奖、创新成果奖等100余项,年创效达百万元之多。
舍“小家”为“大家” 争做新时代工人楷模
儿女情长,谁都有家。然而对于豆河伟而言,“失信”于妻儿却是常有的事。更令人遗憾的是,2013年春检攻坚阶段,也是他妻子妊娠反应最重的时候,他只陪妻子度过短暂的十几个小时,便又依依不舍地重返繁忙的工作岗位。
“作为一名党员,在一切危难险峻面前必须冲锋在前,必须敢于亮剑,必须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是一名合格党员的党性原则和人生准则。”这是豆河伟一直坚守的原则。当有人问他对此有无怨言时,豆河伟说:“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大家’好了,‘小家’才幸福。”
在过去的十余年岁月里,豆河伟时常提醒自己: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一定要让生命之树在奋斗、奉献、创新中常青!他坚信,路再长,也长不过自己42码的脚;梦再小,也要有一颗勇敢而执着的心去实现。
(本报记者 牟影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