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铁二十局四公司一名内燃机车乘务员,刘正林从事机车乘务工作25年来,他驾驶着钢铁长龙已经安全运行了120余万公里,以过硬的技术素质多次防止路外伤亡事故发生,多次妥善处理机车应急故障,用实际工作再现了工匠精神。
刻苦钻研学本领 以身作则保质量
2000年下半年,由于工作需要,刘正林被抽调去学习当前科技含量居于国内先进水平的SS4改型电力机车。对于一名内燃机车司机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转型,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学习期间,刘正林努力学习电力机车理论,白天除参加培训班组织的业务学习外,还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温习和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经常是半夜一两点钟才睡觉。他的刻苦钻研精神感动了教他的朱师傅,将知识和工作经验手把手地传授给他,至今他还记得朱师傅的那些话,“平时学习不出力,工作起来出大力”。学习结束了,他顺利完成了从内燃机车向电力机车的技术转型,并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师傅和学员们的一致称赞。
完成技术转型后的刘正林深知,完好的机车质量是安全运输畅通的重要前提。他把加强机车的日常质量保养作为重点来抓,严格执行大活提前预报、小活及时修理、交班不交活的保养制度。每次出乘,总是提前到位,认真检查保养机车,确保机车时时处于高质量状态。在一次运行途中进站停车后,他在对机车走行部进行检查时,通过触摸感觉第二轴轴温过高,他立即钻到车底,打开抱轴油盒,发现抱轴瓦油发黑、毛线架脱落,他迅速拿起工具,卸下毛线架重新安装并补油,很快消除了安全隐患,防止了一起烧抱轴瓦事故的发生。
标准作业防事故 牢记使命保安全
在铁路运输中,安全就是生命,是信誉,更是效益。而对于刘正林来说,安全就是自己的使命。在出车前他认真梳理所担当区段的曲线、坡道、周边环境等线路状况,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程序》等相关要求。工作的严谨和认真,使他对沿线路况了如指掌,哪里该加载,哪里该制动慢行,他都烂熟于心。十几年来,经过不断摸索、学习和虚心请教,他掌握了长、大坡道行车的操纵技术,并能运用到具体行车过程中。他还总结了一套安全“六勤”口诀:出乘勤预想,整备勤检查,运行勤瞭望,联控勤呼唤,道口勤鸣笛,退乘勤保养。这些口诀很容易记,也很实用。
2006年他担任重联机车司机时,在机车运行过程中发现本务机车B节右侧羊角打断、受电弓晃动,便立即按紧急放风阀停车,同时通知本务机车司机打弓。本务机车司机立即向保德站、调度、运转值班室、车队进行汇报后,迅速切除故障受电弓后与保德车站联系开车。正是因为他标准化执行到位,及时有效采取停车措施防止弓网故障,避免了弓网扩大事故。
凭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感,25年来,刘正林担当值乘任务的3000多趟列车,趟趟安全正点,有效防止各类行车事故和路外伤亡60余起。
建章立制强规范 夯实根基育人才
2016年11月,在刘正林担任乘务员教员两年多的时间里,铁路电力运输分公司安全生产稳健地迈过了6700天大关,机车乘务员的业务水平大幅度提升。
刚接触到乘务员教员的这份工作时,面对职工学习质量参差不一的状况,他反复思忖,决定从鼓舞士气入手,把职工当成一支铁道兵队伍去培养,整个分公司像军营般全新的面貌,也让职工的心情为之一振。他还为自己定下了一套行为规范:凡是要求职工达到的,自己要在标准上再严上一档。他认为,企业的战斗力的形成首先在于严格的学习制度,而制度执行得好坏关键在教员。上任伊始,他一边对职工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检查,一面查看原来实行的各项学习规章制度,并和每一位职工促膝谈心,问其所想,知其所需。一去一来,人瘦了,脸黑了,可他的工作笔记里却记满了每个职工学习上的问题和建议,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细化和完善了《万吨列车断钩分离后操作流程》《打弓后的处理办法》《雾天行车办法》《长大坡道万吨起车办法》《掉监操作办法》等供大家参考学习。
在任职教员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组织各类学习达6680人次,电气化安全考试、年鉴考试、隔离开关年鉴考试合格率均达到100%,乘务员提职考试通过率达78%;在公司2017年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杜鹏飞,获得2018年机务段“背规”技能竞赛SS4G型电力机车司机组第一名的姚壮壮,都是他的“学生”。
2015年获陕西省第五届“十大杰出工人”称号,2016年获“最美四公司人·忠诚之星”称号,2017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获交通运输部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2019年获“三秦工匠”荣誉称号,刘正林已成为驰骋在神朔铁路上名副其实的“火车头”。
本报记者 刘强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