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9日,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强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年来,我省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勤奋工作、默默耕耘,他们是教育的脊梁。为充分发挥师德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推进我省师德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省教育厅、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组织专家评审,命名朱艳、巩守平等126名教师为“2020年陕西省师德标兵”。今天,本报选登6位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以飨读者,并向全省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
巩守平 男,医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部名医名师,校纪委委员、院党委书记。先后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陕西省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美医务工作者,陕西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此时不出手,枉费从医心。”这是巩守平请缨援鄂时的铿锵之声。他担任由二附院13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战“疫”53天,共收治患者91人,并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交出了一份披荆斩棘、跑赢死神、浸满汗水的成绩单。
2月26日下午,一位73岁的患者,双侧额颞顶部亚急性硬脑膜下大量血肿,命悬一线。和以往无数颅脑手术患者不同的是,这是一名新冠确诊患者。手术救人?面临着气溶胶飞溅感染的巨大风险。放弃手术?老人将无生还希望。“立即准备手术,我上!”巩守平果断抉择。三级防护下的视野、手感、灵敏度都受影响,手术操作失准的压力和挑战考验着他。切开、止血、钻孔、切剥硬脑膜……时间仿佛凝滞了一样,巩守平大汗淋漓,但操作有条不紊。45分钟后,手术完成,引流通畅,颅压降低,患者意识恢复。此时,高度紧张后的巩守平眼前一晕,差点摔倒。
“是学业导师,更是人生导师。”这是学生对巩守平的定义。从本科生教育到研究生培养,他始终恪守立德树人之本,圈粉无数。
“医德师德加身,更需情怀和爱。”这是巩守平对医学教育职业使命的诠释。博士生吕博强认为老师严管与厚爱并重:“巩老师对学生从不马虎。他会记得每个学生啥时要毕业、啥时该完成论文,交流指导我们研究方向。我硕士毕业时,巩老师从论文选题、答辩内容、PPT制作甚至着装都严格要求。生活上也对我们关心备至,过节会带着水果和食品看望我们,让我非常暖心、感动。他的担当和情怀是最真实的医者仁心,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生。”
杨方琦 男,汉族,2004年6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后备学科带头人,兼任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负责人。入选陕西高校第四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获得陕西省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需要时时刻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细小环节渗透师爱,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汶川地震时,杨方琦正在给学生辅导上机实践,察觉到地震时,他沉着应对,一边组织学生下楼到空旷地带,一边迅速打开机房前后方大门,让学生有序撤离。突然有位同学蹲在地上放声大哭:“我的腿使不上力了。”杨方琦背起学生就往楼下走,同时安慰她说:“别害怕,老师背你下去!”就这样,全班同学都迅速撤离到了安全地带。为确保学生安全,杨方琦陪全班同学在学校体育场打了一个星期的地铺,直至余震完全消除。
2016年,杨方琦在华东师范大学进修期间,针对75名学生学习懒惰懈怠、不思进取等现实情况,连夜给学生写了一封万言信。“你们总是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恨不得每天二十四小时都保持与地球平行,可是你们知道站着和躺着的视角差异有多么明显吗?躺着是舒服,可躺着的视角只有头顶的那一片天花板。站着虽然累,走着、跑着会更累,但是当你走出去、跑起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精彩远超你的想象!当我在985工程重点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给你们写完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是凌晨2点,然而在我的身边还坐满了正在专心学习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都如此拼命地学习,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奋斗?……”75名同学在收到信后,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变,最终该年级共有15名同学考取了硕士研究生,20余名同学通过了招教、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杨方琦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润身、以行立教,以灵魂影响灵魂,以人格引导人格,将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毕生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朱艳 女,中共党员,高级教师,西安市蓝田县白村初中“名校+”教育联合体教导副主任。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教学能手,西安市师德先进个人,西安市最美教师,西安市“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蓝田县“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朱艳和留守学生建立了超于师生情、胜似家人的浓浓的师生关系。班里的小旭,经常不遵守班级公约,学习积极性不高,朱老师让他成为自己的小跟班,负责班级纪律卫生及黑板报的策划。帮他制定学习计划,辅导英语,鼓励他参加各种班级活动。渐渐地,他融入到了班集体生活当中。在九年级分班前一天晚上,小旭发来短信:“老师,我想给您说一件事,无论如何我绝不会离开二班,离开您,我就要坐在您的班里!没有为什么!老师打扰您休息了!”这份深深的留恋是对“爱”的付出作出的最好回报!正是这沉甸甸的师生情谊,坚定了她扎根乡村的信心,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娃儿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疫情肆虐。为了更好地进行线上教学,从2月10日到28日的三个星期时间,朱老师带领工作室成员录制系列微课45节。每堂视频课的编辑,她都熬到凌晨两三点,期间因为过度劳累,导致严重咽炎并一度失声。当她用沙哑的声音、憔悴的面容,给学生上视频课时,同学们在微信群中说:“老师,您辛苦了!注意身体,保护好嗓子!”但她说,在诸多逆行者面前,她所做的事情微乎其微;在诸多仁人志士面前,她只做到了本职工作。但做好、做实,还需要俯身砥砺前行!
朱艳说:“要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爱护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做一个有‘广度’的教师,博学严谨、治学治尚;做一个有‘宽度’的教师,严慈相济、教学相长;做一个有‘深度’的教师,海纳百川、波澜不惊;做一个有‘高度’的教师,专业成长、成就明日之师。”
人生没有最高峰,风景永远在路上!教育没有终点,教育者永远在追寻、探索和实践中!
魏玮 女,生于1985年,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一级教师,2013年8月起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先后获得陕西省师德标兵,省、市级教学能手,先进工作者,宝鸡市市级教学新秀,宝鸡市青年突击手,宝鸡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魏玮出身于教师家庭,良好的家风使得她从小立志当教师。2013年,怀着新的梦想与追求选择了特殊教育。她认为,特殊教育做得如何,直接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教育公平,特殊孩子承受着人类遗传变异带给他们的各种痛苦,教育工作者理应用加倍的体贴和爱心去呵护他们,为这些折翼的天使续接梦想的翅膀,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圆梦人生。
残障学生个个不同,新问题不断涌现,自卑、多疑、易怒……她都能耐心倾听,细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也把她当作知心朋友倾诉心里话。她手把手教孩子洗衣服、叠被子,通过劳动教育锤炼残障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她爱和学生一起读绘本、讲故事,利用游戏、散步的机会,和他们交心;对犯错误的学生,她耐心开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自卑、孤僻、易怒等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材施教,一人一策,精心设计合适的活动载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对在校生病的学生,无论白天还是深夜,她常常开着私家车送医治疗,悉心照顾,学生都叫她“魏妈妈”。她的儿子也说:“我妈对学生比对我还好。”
教学之余,她积极参与“三秦教师结对帮扶活动”,组建“虹爱之家”,长期帮扶四名残障学生,经常开展帮扶活动。疫情期间,残障学生心理问题突显,她利用电话、微信、视频课等形式,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卫生保健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启了网络“虹爱之家”两难一缺帮扶新模式,录制网络视频课,保障学生停课不停学,用心温暖学生。
生活中她更多关注弱势人群,踊跃参加各项公益志愿服务。魏玮常说:“残障学生即使不是玉,也会是一颗有用的铺路石。”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她深知自己的路还很长。将不负重托,不改初心,为特殊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汪德斌 男,中共党员,2000年毕业于安康第二师范学校。2000年至2018年,分别辗转于安康市平利县内各乡镇、村级完小任职从教。2018年9月,轮岗交流至平利县城关第二小学,任教务主任。先后获得陕西省师德标兵,中国好人,陕西好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我身边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学为人师,德高为范。汪德斌参加工作以来,虽然教育岗位几经变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却从未动摇。作为教育工作者,他努力扎根基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聆听专家讲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为更好地服务基层学校发展奠定基础。除教学管理工作外,汪德斌还兼管学校文明校园创建、脱贫攻坚等工作,组织策划校园书香节和艺术节活动,辅导学科组教师在省市区等参加的各级各类教学论文、设计、微课、赛教等活动,均取得不俗成绩。在其任德育管理期间,形成了“以班主任为主操作,教学为主渠道,班集体建设为主途径,自主管理为主方法”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我来不及想什么,只有一个念头,尽我最大努力把孩子救上来。”这是汪德斌接受采访时说的话。2019年3月,一名3岁孩童与爷爷在河堤边玩耍时,不慎落水。路过的汪德斌听到“救命,救命”的呼声后,未曾有丝毫犹豫,纵身一跃跳入河中。救人后,他悄然返回工作岗位继续工作。没想到救人事件被好心人完整拍下,善义之举才被大众知晓。央视新闻第一时间转发,当日点赞达百万以上,更有超过4万以上热心网友为英雄的壮举送上祝福。
在平凡中非凡,是人生,也是杰作;用行动诠释关爱,用英雄的壮举启迪儿童、青少年珍爱生命;热心助人,用生命彰显党员教师的英雄本色。汪德斌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高鱼仓 男,50岁,延安市第一中学教师,陕西省首批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教师,2016年8月至2019年7月在西藏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援藏。先后获得陕西省师德标兵,延安市师德标兵,优秀管理干部,突出贡献奖,优秀援藏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援藏先锋,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2016年4月,当延安市教育局把选派一名教师的援藏任务下达到延安市第一中学时,根据文件规定,援藏教师年龄不能超过45周岁,从年龄上讲,高鱼仓老师已经超了半岁。他的困难和要面临的问题也不比别人少:父母体弱多病,妻子身体不好,又没有工作,两个孩子,一个就要上大学,一个还不满7岁……然而身为共产党员的他,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雪域高原这片神奇而遥远的土地,开始了长达3年的漫漫援藏征途。
他是阿里高级中学35名援藏教师之中,第一个被学校任命为中层干部的老师。在他的精心组织和部署下,成功举办了首次“四校联考”。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打造出了一个业务熟练、工作细致、团结融洽、富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团队。
2017年4月,学校决定深入阿里地区七个县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那里海拔几乎都在4500米以上,气候恶劣。关键时刻,高鱼仓老师又一次站了出来,主动申请参加这项活动。他所在的工作组,行程长达4000余公里,历经整整10天时间。期间,他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入藏之后,他多次参加募捐活动。2017年4月,他所在班级的白马旺加同学患病入住军区总医院,孩子家庭十分困难,无钱医治。他在网上发起为该生募捐的倡议,很快募集到5万多元。其中,他自己捐助和募集善款2000多元。学生出院以后,他又每月资助白马旺加100元生活费,给他补充营养。此外,在他的倡议下,学校建起了“援藏林”。
2019年8月,他援藏期满,回到延安。根据文件规定,他原本可以申请去条件和待遇更为优越的市直学校——延安中学,但是他放弃了这次机会,决心留守地处乡村的延安市第一中学,再次挑起重担,负重前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