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前夕,由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创作的话剧《路遥》在西安话剧院连续上演,讲述了作家路遥真实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剧情、融入人物,不时博得现场阵阵掌声。
近年来,不仅有《路遥》,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还创作了《麻醉师》《劳模刘西友》《织梦人》等一部部讲述一线劳动者故事,弘扬劳模精神的文艺作品在西安脱颖而出,赢得了众多群众,特别是一线职工的赞叹。
西安演艺集团下属九个艺术院团,包括西安话剧院、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等,在西安曲江新区工会工委主任、西安演艺集团董事长寇雅玲的支持下,各院团在文艺作品题材选择中,将目光投向了一线职工,用文艺讲好职工故事,今年西安演艺集团也获得了“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初试锋芒
在备战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西安话剧院准备了一部反映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先进事迹的作品,无奈初次搬上舞台后反响寥寥,甚至没有进入陕西省四十台候选剧目名单。
当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舞剧《传丝公主》上,寇雅玲却产生了一个大胆设想,还是拍陈绍洋的事迹,将剧本推倒重来。
“原来的剧本偏向于报告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作品不够生动。”寇雅玲说。
面对重来时所遇到的困难,寇雅玲没有丝毫退缩。没有资金,她把从曲江新区管委会争取到的修改资金,调整为启动资金,让著名编剧唐栋精心打磨剧本。距艺术节开幕式不足一年的时间,她和剧组几乎形影不离,每演出一场,她都想尽办法把相关领导和专家请到剧场,亲自接待、陪同、解说。
寇雅玲前前后后将《麻醉师》看了三十多遍,几乎每看一次,流泪一次,剧中人物的台词她烂熟于心,演员谁今天把台词说错了、说慢了,都能够丝毫不差地指出来。
有志者,事竟成。《麻醉师》把现实中发人深省、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搬上舞台,展现了陈绍洋不为个人逐利、守护患者生命、燃烧自己生命的事迹,一举斩获文华大奖,填补了西安市在全国舞台艺术最高奖上的空白,并在全国进行了四次巡演,成为戏剧界的一匹黑马。
发掘资源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2020年11月,西安演艺集团一部讲述劳模故事的大型秦腔现代戏《劳模刘西有》在西安首演。
“丹凤县是西安市曲江新区对口扶贫帮扶县,在帮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丹凤县马炉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模刘西有的典型事迹,于是便有了《劳模刘西有》这部作品。”寇雅玲说。
刘西有所在的村子,位于秦岭深处,一穷二白,他带领村民在荒无人烟的沟道里修梯田、建涵洞,绿化荒山,广泛种植山茱萸等中药材,带领贫困群众艰苦奋斗、奔向美好生活。
“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非常感人,但戏曲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就事说事’。”该戏编剧蒋演说,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同时进行了细节再创作,通过选取集体劳作、夜半送子、抗击山洪、临终教诲等环节,将刘西有作为村民带头人和作为父亲的两种形象有机结合起来,既符合唯物史观对于英雄的定义,也符合观众身边的父亲形象,让这位劳模的舞台形象变得可亲可敬、可感可学。
还有西安话剧院以反坦克导弹研制为素材原型创排的作品《红箭 红箭》,不仅突出表现了陕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也生动反映了秦岭军工人自力更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精神。
续写传奇
《劳模刘西有》演出不久后,另一部反映工业战线,展现纺织工人形象的秦腔现代戏《织梦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2020年12月11日,陕西省总工会专题召开“梦桃精神代代相传”——秦腔现代戏《织梦人》创作座谈会。“西安演艺集团要将《织梦人》打造成弘扬梦桃精神、富有时代特色的名剧佳作,推向艺术舞台最高点。”寇雅玲说。
“演劳模其实压力也挺大的。”为演好主人公赵梦桃,全国劳模惠敏莉带领演职人员先后前往赵梦桃纪念馆和赵梦桃曾经工作过的原西北国棉一厂、西安五环等实地走访,与纺织工人全国劳模黄云娜进行了交流和学习。
为了字斟句酌、精准打磨剧本,该剧编剧张泓与梦桃生前老姐妹等相关人士建了“朋友圈”并记下手机号,遇到细节非要弄明理清不可。诸如:“当年纺织工人进厂后实行的是工资制,还是供给制?”“纺织女工是哪只手起茧、哪只手有裂痕?”等等,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
“劳模”是中国文艺创作独有的宝贵资源,凝聚在他们身上的时代精神,更是“中国故事”的灵魂。写好“劳模”不仅是中国文艺的责任担当,更是中国文艺创新所在。
《织梦人》将新时代倡导的工匠精神与梦桃精神融合展现在戏曲舞台上,将广大工人群体对工作的热爱、对业务的自信、对责任的担当,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美呈现,用秦腔的表现形式讲好劳模故事。
本报记者 鲜康 李旭东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