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凡是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装焊车间的一名维修电工,最擅长机器人程序维护。她说:“父母是老一辈的陕汽人,我觉得成为车间工人很光荣。”20年来,在这个基本都是男人的主战场,樊凡硬是凭借一股子劲,不断学习实践,闯出了一片天地。今年,她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闯出智能制造新天地
2005年,位于西安北郊的陕汽西安商用车产业园投产,作为企业智能制造的主要应用单元之一,车身厂最早一批机器人“到岗”装焊线。
作为车身厂第一批接触机器人并参与调试的维修电工之一,樊凡从东郊厂区转战北郊厂区,开始了从传统单台机加设备维修到自动化生产线维保的转变。自控专业毕业,加上初期设备厂家现场指导,她很快就能独立完成机器人的普通编程。
在企业不断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背景下,车身厂涂装车间班组实训园地建立,以模拟车间现场自动化,解决青年员工面对电气化设备难下手、怕下手的问题,为樊凡打开了又一扇大门。如今,实训园地已发展成为包括全生产环节软硬件技术在内的智能制造实训平台。
2018年,实训园地被正式命名为“李青刚创新工作室”。“樊凡现在是创新工作室的中坚力量。”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青刚说。
2019年,全国第三届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开启,樊凡第一次走出陕汽,走进陕西省的预选赛场,开始了在智能制造赛场上的征战之路。
“我们也能成为设计者”
2017年,陕汽X3000系列车型订单突然增加,一条生产线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F3000生产线的使用量却逐渐减少。樊凡想到两个车型整体的变化不是很大,提出尝试改造生产线,生产更热销的车型。
樊凡给机器人厂家打电话咨询,得到可以实行的反馈,但派人来需要一周,还得花几十万元。
樊凡有了更大胆的想法,“我们可以自己来试试。”面对这样的想法,同事发出质疑:“已经设计好的机器人,怎么能轻易改动呢?”
“这是非标设备,证明设计的是普适性设备,应用时有不适应的情况,怎么就不能修改呢?”樊凡说。
她收集了两条生产线上机器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修改了输送设备和机器人工位的程序,最终实现了X3000车型驾驶室在F3000生产线上混线生产,驾驶室装备能力提高到每天300辆。
“这次项目的实施证明我们也能成为设计者。”樊凡说。
培育新生代技能骨干
如今,作为公司电工卓越联盟第一梯队,樊凡将培育新生代技能骨干放在首要位置。
“车间设备自动化程度这么高,作为维修电工,你不学机器人编程,不学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学什么?”在与徒弟们的交谈中,樊凡经常会这样发问。她在微信中给徒弟们建了“学无止境头很大”微信群,乍一听,大多数人总是哈哈一笑,实际上她的工作节奏和带徒方式也总是让人“头很大”。
樊凡安排工作就像自己写的流程一般,什么时间检修什么设备、解决什么问题,一项项清晰明了。她的工作节奏总是很快,快到徒弟们与她探讨问题都需要“预约”。
到了夜晚,群里很活跃,樊凡将自己对车间自动化设备的修模过程和思考点、参赛经验不时分享到群里。
“我很佩服她,她逻辑思维能力强,我们一起做项目,都是先让我去试,再给我改进建议。”车身厂设备技术后起之秀王汉臣直言,在樊凡的指导下,他的实践水平提升很快。
本报记者 郝佳伟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